W12 心得 曉芸
這一趟出來田野服務,跟以往很不一樣的經驗。很多時候這樣的團隊服務,我們是到一個新的地點,沒有很多的基礎點,要慢慢開發,要去發現可以服務的對象,可以連結的人。也因此很多時候頭幾天是比較沒有對外的工作,花時間在內部的團隊經營和適應新環境,服務時間越趨近於結束的時候,才火力全開的忙起來,並且感覺到時間不夠用。
這次來柳州,因為彩華的事業與人脈,在抵達柳州之前已經做了許多前置作業安排,抵達的第二天就開始上工作坊,接續著講座跟些微的個談,雖然說講座只佔據一天的90分鐘,但是我們小組花許多時間討論思考著講座的內容、呈現方式、自己的分享等等,可以說是事情一件接著一件,頭腦都沒有停過。
從抵達之後一連串的忙碌,到了上個周五已經有點瀕臨崩潰邊緣,體力精神的消耗,上周五之前更多的是心理的壓力,因為爸爸場的演講,上周五過完就是體力戰,周六聆聽7個生命故事分享,周日聆聽6個生命故事分享,每一個故事都需要近1個鐘頭的高度專注力。
這樣連續生活12天,我有感覺到自己能量的降低,心情容易煩躁,特別是到了晚上,耐性度低於10%,不敢多跟大家坐在餐桌上打屁,只想趕快回房間獨處,心裡特別期待自由日的到來。
這個禮拜生活中我也發現自己的表達真的很多時候深受以前的影響。有兩個生命故事分享,這兩位都是年輕人,一位是像小公主般的長大,深受呵護,覺得世界以她為中心轉繞,但也因為年紀20出頭,單身,剛踏入社會,所以還不覺得生活有什麼特別的困難;另一位也是20出頭,父母雙亡,但是在她的家庭圖裡面爸媽沒有打叉,問她跟爸爸媽媽的關係,可以感覺的出來她講的很卡,但是就是沒脫口說爸媽已經不在了,私底下問了彩華,彩華也說她知道的這位年輕人還很不能接受爸爸媽媽過世的事實。對於這兩位年輕人,我可以接受她們的生命狀態,我尊重她們目前對很多事情的態度,但是我對團隊的表達是:「下禮拜的深度醫治,我覺得她們兩個如果沒有準備好,可以跟她們說不用來了,浪費大家的時間罷了。」感覺我好像硬生生的把她們兩個推出教室外面,經過隊友們的表達與討論,我也在安靜中重新整理一下,我到底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我發現我很不喜歡人家對我的態度是「應付」,用應付的態度做事情,對我來說是浪費時間,是一件你辛苦我也辛苦的事情,大可不必這樣做,把時間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有效的運用。但是如果對方是有意願也願意直面自己的困難,我是很樂意看看我可以怎麼陪伴與協助。所以對這兩個年輕人,我真正想表達的是:我感覺她們對於來上課,好像是老闆的安排與要求,不得不來;但是要不要來上課,她們其實是有選擇權的,如果生命還沒有準備好要面對,沒有關係,可以不用來上課。我不喜歡見到的是對方那張被勉強的臉,一臉的無奈與被迫,在這樣的互動中,我看了就累,想不通為什麼要做一件你苦我也苦的事情。
終於熬到禮拜二,我們出遊去看廣西特殊地形的產物--鐘乳石。一連看了三個洞穴,爬了一座山,有導覽員在一旁解說,見識到大自然的奧妙,當導覽員說一公分的鐘乳石要滴水100年才能形成,頓時心裡的尊敬油然而生。這一趟服務更加感覺到大自然的力量,老天爺的陪伴,對生命的尊重,對命運的臣服,這些在心裡的感覺是有越往下扎根。生命工作是老天爺的工作,從事生命工作要放棄「控制」,要懂得「放下」、「不留念」,特別是對「錢」、「權」、「名」要有能力斷、捨、離的能力,在做生命工作的時候,我相信「錢」、「權」、「名」會跟隨,會相伴,就讓它們會經過身旁,如果想要hold住就危險了。
出來服務,每一組有每一組不一樣的狀況,有感覺到很多時候我們容易去看到其他組的狀況,然後就來跟自己組做比較,深怕工作的少,深怕別人進步的多。我自己覺得華人行動的每個階段,最重要的目的都是要讓我們「看見自己」,在生活中不同的環節中看見自己:培訓上課中看見自己,上台演講中看見自己,個談中看見自己,帶領工作坊中看見自己,跟小組互動中看見自己,在獨處中看見自己,在生活中看見自己;所以服務多少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一個月中我們看見自己多少,覺察到自己什麼。我想離開華人行動之後,這也是生活的重點,在生活中看見人情世故,看見自己。
對生命的學習,不是只有在華人行動活動期間,更重要的是活動結束之後的每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