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10 心得
5月5日晚上印度組首先出發踏上旅行,隔天早上5:30長沙組、河北組、山西組也出發,我是柳州組,下午的飛機,我們這一組最後走,協助善後跟被碎碎念。我是迫不及待的想出發去田野服務,我雖然喜歡規律的生活,但是太一成不變就少了新鮮感,我同時也是一個喜歡新鮮感的人,我喜歡崇明島培訓時期的生活規律,但是我也想要有一點不一樣的伙食,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再加上我覺得大團隊中的互動與相處到後期有點累,要顧慮很多東西,我想我受夠大團體的生活,想要小團體的互動。
我們這一組還好有提早出門,剛過完長江大橋沒多久,還沒離開崇明島,車子就失去動力拋錨了,幸好囡囡也在車上,火速幫我們又安排一台車前往浦東機場。在機場也順利見到誼靖姨,我們四人就踏上飛往柳州的班機。一出機場就看到彩華熱情的歡迎我們,直接帶我們享用一餐侗族風味餐。傳哥(彩華的先生)還說侗族的傳統「高山流水」,本來都是米酒,但是怕我們明天不能上課,所以改換雪碧,但是咕嚕喝一大口下去才發現,沒換,一口一口喝的都是米酒,很特別的接風宴。
工作的部份
彩華的安排能力很高,禮拜一抵達,禮拜二早上8:30開始一整天的敏感度訓練工作坊,禮拜三自由日但同時也要開會準備接下來的演講,禮拜四、禮拜五白天接個談,晚上則是90分鐘的講座,禮拜六、禮拜天還有兩個整天的工作坊,真的是馬不停蹄的感覺。
有一天安靜的時候,我跟自己說要刻意的慢,因為我是一個可以跟上速度,也習慣跟上速度,過上快節奏的生活步調,但是出來做生命工作,我們是老天爺手中的一支畫筆,重點不是做了多少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跟老天爺的關係,動作放慢才能有空間去感覺、去聆聽,才有想法知道老天爺希望我做什麼,或是說什麼話。
一個禮拜過去,完成三天的敏感度訓練,分別針對兩間幼兒園跟一間早教中心的老師,兩場針對家長的講座「孩子,有你真好」,每場的聽眾大約100人,當中我跟平娟也一起談了兩個個談。
來到這裡見識到彩華的威力,以及他背後超強的團隊與支持的家人,我們能夠在台上演講90分鐘,彩華、幼兒園的老師群、傳哥跟兩個小孩都功不可沒,沒有他們的前置作業、現場的支持,不會有我們站在台上博得掌聲,對他們每一個人內心充滿著感激。
生活的部份
我覺得這一周的生活適應期,雖然大家都說我適應能力很強很快,但是我自己有感覺我在適應一個新環境時,沒有大家看到的那麼順,我其實很敏感。
頭幾天發現的就是我這次跟大哥(竑銓)和誼靖姨一組,我們三個的習性太像了,再加上平娟常常是處在不想拖累我們的想法,好多時刻我都覺得我們這一組的組合很妙。一方面我們可以很有默契的生活互動,但另一方面我常常在面對自己的罪惡感。例如一起出門買東西,誰提袋子就是一個討論點,我們四個人一出商店門口常常上演的戲碼就是:搶著提袋子,因為看到別人拿東西,自己沒拿會很不好意思。我喜歡我們這組的互動,很多的「不同」、「心情」可以透過聊天的方式分享,就像最後的提袋子,讓給大哥提,不知道其他人是什麼原因禮讓,但是我知道我的理由是「大哥是男生」,但同時我也能自在的跟大哥分享,看著他提袋子,我會需要面對自己的罪惡感,因為很不好意思也很不習慣。我想因為我們都有能力照顧自己,也都相信彼此可以照顧自己,也都知道彼此是遇到事情會說的人,所以我們可以很放心、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一個禮拜一邊在生活上適應彼此,一邊也發現好多有趣的狀況,為生活增添許多的歡笑。
這一個禮拜另一個我在摸索的是自己的生活作息和其他人的生活作息。很感恩的是我們四個人都單獨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什麼時候待在房間,什麼時候出去圍坐在餐桌,我們都還在觀察著,因為我們這一組只有講要出門工作的時間,其他的時間點都是靠觀察,像是每天沒有明講要一起吃早餐,但是我喜歡飯的時候有人可以講話,所以我會觀察有人開始弄東西吃的時候,我就想加入。我揹了一塊瑜珈墊來,我喜歡自己有時間拉拉筋做做一些動作,看著一周的行程安排,
我也在找一天中適合我拉筋的時間點。
當生活中放慢自己的腳步,就有時間去感受自己的感覺,去留意周圍細微的變化,也有彈性空間去面對突發狀況,我是一個習慣「快」的人,我在練習「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