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華5 第11週 心得

W11 心得 劉曉芸

從上周四開始,周四周五白天個談,晚上演講,禮拜六到禮拜二,一連四整天的敏感度訓練工作坊,每天都至少聽了五個生命故事分享。終於熬到禮拜三,有可以喘一口氣休息的感覺,白天整個在家耍廢,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幫忙處理一些事情,還要調整心情,因為晚上突然加了一場生命講堂,禮拜四禮拜五晚上繼續生命講堂,六、日再兩天的工作坊,繼續聆聽生命故事,心中期待著下禮拜二的到來,我想要休假日。

聆聽生命故事
我喜歡聽生命故事分享,透過故事的分享除了更全面的了解一個人,也透過對方的分享了解當地的文化風俗。我常常一邊聽故事一邊滑手機查資料,有時候是按計算機算一下年齡、年分,有時候直接搜關鍵字。

一連串的故事,聽到比較多農村生活的描述,老一輩的重男輕女是有原因的,在農村裡的生活,男丁代表了一切,生不出男生的家庭會被恥笑欺負,田地的分配、大鍋飯的飯量,也都按家裡男丁人口配給。我相信當初會有這樣的規矩有他的考量,但是這樣的規矩也無形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人的生命故事裡,因為身為女兒身的委屈犧牲,因為家裡沒男丁而承受來自長輩與村裡的壓力,因為身為家裡唯一的男丁所受的期待與照顧,造就出許多沒有力量的生命。

有一位20出頭年輕人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家裡的獨生子女,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自我介紹的時候說有情緒的困擾,而且不知道怎麼與人互動。聽著他述說自己的故事,我感覺到他不是一個缺「愛」的孩子,反而是一個快要被「愛」淹沒的孩子,但是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我感覺我眼前這個年輕人「沒有接受愛的能力」。我老爹說:「會淹死人的愛不是愛,等同於沒有得到愛。當然沒有能力承受、接受愛,也給不出愛。」

我們都在找愛,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希望得到爸媽的愛,一直尋找被愛的感覺:被父母陪伴照顧長大、得到父母的注意力、受到父母的肯定,為了得到「我是被愛」的證據,無所不用其極。成為父母之後,願意給予愛、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當年沒有得到過的愛,但是卻給不出來,帶給孩子過多的注意力、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要求、或是常常處在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之後又在無限後悔的循環裡。沒有得到過愛,就給不出愛。在許多故事的分享中,看到的都是「以愛之名,行無愛之實」,口中說的是愛但是行動卻不是愛,以至於沒有被愛的能力也沒有愛人的能力。沒有愛我們長不大,沒有愛生命會枯竭,會死亡,既然我們能夠長大成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愛」,或許不是來自於父母,可能來自於祖父母或是家裡其他的長輩,也有可能來自於老師同學。

到底「愛」是什麼?我覺得愛是有限度的注意力,不過度注意使其成為壓力,也不完全忽略,愛是有品質的時間陪伴,願意談心、願意去了解對方的感覺與想法,愛是願意讓一個人按照他的時間、個性成長生活,愛是尊重,愛是溫柔,愛是接納與接受。

很多故事裡,我也看到許多人都沒有「被愛」的能力,很多人都好堅強、好獨立,面對別人的好與照顧,既渴望又怕受傷害,既想要又不知如何承受,既期待又不願開口,只有築起心裡的堡壘,在大門深鎖的城堡裡等待著。

生命講堂
這次來柳州的安排,針對幼兒園、早教中心的老師,做工作坊走生命的深度工作;面對家長做講座,以推廣為主。兩個禮拜過去,我們共完成5場講座,4場「孩子,有你真好」累計約370人前來聽講,孩子是來幫父母指路,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為了孩子的成長,爸爸媽媽投入學習的行列。禮拜五晚上是專門為爸爸開講「爸爸,孩子的成長需要你」,來了將近100位爸爸。

「孩子,有你真好」四場我都是主持人,每場的聽眾氣氛不一樣,考驗著我在台上的應變能力。90分鐘的講座,即便白天沒事,但心思總是在講座上。從第一次的上場到第四次的呈現,有看到我們對這個主題的熟練度,聽眾的回饋與反應也讓我們備受感動,得到許多支持與信心。

爸爸這一場講座,對我們整組來說是最有壓力的,光是聽到100位爸爸報名,心想著如何分享可以觸動這些爸爸們的心,頭就開始緊張。這一場最後決定由短劇開始,誼靖姨主持,平娟分享家裡的三個男人,竑銓大哥負責主講,我做幕後小黑人,雖然我沒上台,但是我的心也是懸著。感謝老天順利結束,看到這麼多爸爸的出席,不論是被老婆報名還是自己願意來,場面就是壯觀。不知道有打動多少位爸爸的心,但至少我們努力了,生命工作是老天爺的工作,我們盡力,剩下的老天爺會去醞釀、加溫。

其他感想
這一個禮拜也聽到彩雯分享一些老師們生活現狀遇到的困難,還有聽到其他團隊的相處狀況,我想透過家庭圖的分享,我們看見自己生命的功課,有些人要學習負責,有些人要學習不負責,有些人要站回自己的位置,有些人要學習愛與被愛,透過家庭圖的分享,我們看見自己原本的樣子。
 
但是我們的生活持續著,看見生命的困難,不代表這個生命的困難可以成為現在生活發生種種的理由和藉口,不能說因為我沒有得到過愛,我給不出愛,所以我說話傷人是需要被其他人接受、同理。我們生命中的傷口,不是我們生活中的武器;我們生命中的傷口,不是我們拿來威脅別人因而獲得被同理的雙刃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成人,即便有認知到內在小孩的存在,但我們無法讓時間暫停,讓自己處在孩童狀態,因為生活在進行,生活中很多時刻、很多事情,需要的是成人來面對。但感覺很多人會因為有在學習,因為知道要照顧內在小孩,而照顧的方式就是常常讓內在小孩出來撒野,用內在小孩當擋箭牌來逃避現在生活中需要面對的挑戰、壓力、責任。

我想我生命裡另一個課題,是如何面對一個已經是成人的任性小孩,我知道我對這樣的人沒有太多好感。雖然知道要尊重一個人的命運,要接受一個人的狀態,但我也知道我沒有無底洞的耐性,看著一個成人時常呈現孩子狀,任由內在小孩出來,無意識的期待別人來照顧,我就容易心情「阿雜」。

看來修練之路,還很遙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