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2

2015流浪之旅之澳洲墨爾本


    829日來到墨爾本,在機場左等右等,等不到雪柔阿姨,還好有她的電話,連絡上之後我自己搭機場巴士進入市區,她在市區的火車站等我,我們一起坐火車回家,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機場巴士上面竟然有網路可以使用。雪柔阿姨家離市中心有點距離,再加上有一段鐵軌在維修,回家的路途先搭火車,再轉公車,再一次的火車,再從火車站開車回家,花了我們3個多小時才到家。這是我第三次來墨爾本,第一次5歲、第二次20歲,依舊沒有太多對城市的印象,對人比較有記憶。
家人與狗
    在墨爾本住的是蘿蔔叔叔和雪柔阿姨家,叔叔阿姨也是道德重整的全時志工,曾經負責Armagh(道德重整在澳洲的中心)長達20幾年,Armagh以前常常舉辦訓練課程,我爸媽年輕時也曾參加過,四年前他們搬出來自己住。他們現在的家超大(對我來說澳洲每個家都很大),還有游泳池,可惜天氣太冷,不然就下去玩水了。他們家有一隻狗狗,叫puppy,很愛吃,阿姨說牠都是被叔叔養胖的,puppy很聰明,知道我們哪時候要煮飯、吃飯,會自動出現在廚房與餐廳,牠也是一隻喜歡洗澡的狗狗,叔叔阿姨沒有小孩,puppy被他們當小孩一樣在疼愛,也為叔叔阿姨帶來許多生活樂趣。
    Puppy 每天都要出去散步,我也會趁機一起出去運動。有一天因為阿姨有事情要出門沒時間帶puppy散步,請我幫忙,阿姨叔叔還沒出門,我就先帶puppy出去,剛開始都像以往的狀態,但才剛過一個小公園,puppy就開始把我往回拉,使勁地往家裡的方向跩,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已我只好跟著回來。阿姨跟說我,puppy知道叔叔要洗澡,超愛洗澡的牠才會硬要回來,我只好等叔叔阿姨出門後,再度挑戰自己帶puppy出門散步。(挑戰成功)


老人、故人、新人
    在墨爾本因為有Armagh這個訓練中心,曾經許多的活動在這舉辦,也有許多人力資源居住在墨爾本,在這有很多道德重整的老人家可以拜訪,好幾位都讓我好佩服,有一位92歲的老人家每個禮拜都還跟雪柔阿姨打網球,老人家的名字我處在記不起來的狀態,蘿蔔叔叔跟雪柔阿姨都會跟我說不同人的故事,我都自以為的有一張臉孔出現在腦海裡,等到見到人,聊了天,才發現他們不是我想的那一位。我爸媽在澳洲真的有名,跟不同人碰面只要報出老爹老媽的名字,馬上就有很多話題可以聊。我在這邊也有一些年輕的老朋友,當年大家一起在印度共患難參加國際生命行動,算算友誼也都長達8年以上,但這是第一次在澳洲見到他們,很開心見面敘舊,彼此分享近況。叔叔阿姨的身邊也有很多年輕人,覺得這些年輕人很有福氣,叔叔阿姨像是他們在澳洲的父母一樣,也因此家裡常常有客人來吃飯,透過不同的飯局我認識許多新朋友。



Armagh
    很高興再次進到Armagh這間大房子,前兩次來墨爾本時都住在Armagh裡面,在這大房子裡充滿許多的回憶。記得小時候來最怕的是一個發條的老爺鐘,我覺得它很大,又會發出聲音,很恐怖,所以印象中小時候都不敢走老爺鐘那邊的樓梯,一定繞道,20歲來的那一年,看到老爺鐘,心裡滴咕了一句:沒那麼恐怖嘛!那年叔叔阿姨還住在房子裡,另外還有許多年輕人,像是一個大約15人的大家庭住在一起,很熱鬧,大家共同的回憶常常是在廚房一起洗碗,特別是大房子裡有活動,招待一、兩百人時,洗茶杯、擦茶杯,讓大家手都軟了。
    這次再度拜訪,澳洲的道德重整正在經歷組織架構的更新,活動少了許多,現在長住在房子裡的人也只有5位,感覺上大房子冷清了許多,很可惜,希望這只是過渡期,因為我覺得有這間大房子真的很棒,許多年輕人也是透過住在一起的團體生活,學習認識自己、學習跟別人互動與相處、學習扛起責任共同分擔家事等等。
城市
    有報導說墨爾本是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在這邊很喜歡的是有許多大公園可以散步、野餐。來到澳洲的四個城市,墨爾本是唯一一個我有走進市區好好逛一下的城市,市中心美術館、博物館、演藝廳並排排列,在一群新式建築裡面穿插舊式建築,坐在路旁欣賞市中心,別有一番風味,喜歡許多街頭藝人的演奏,都很有職業的水準,坐在草地上吃東西聊天,曬著太陽聽街頭藝人表演,真的很享受。
    在這邊,我很有文藝氣息,去參觀移民博物館,扎實的上了一堂歷史課,原來西元1850年的掏金潮,就有中國人來到澳洲掏金並定居了。進了維多利亞圖書館,建築裡面古色古香,充滿許多年輕人專心讀書。美術館裡有一些免費的展覽,還有遠從聖彼得堡Hermitage美術館來的展覽,展出俄皇凱薩琳女王的收集品,會場的布置,許多名畫的展示,真的很壯觀,每幅畫、每個展區都有詳細的介紹,看著那些英文有點吃力,之後發現旁邊有For Kids的說明,給小朋友閱讀的說明簡單許多,也幫助我欣賞那些作品,我還是適合小朋友程度的英文。





問候
    來到澳洲一段時間,有些文化還是不太容易習慣。過馬路的時候還是會看錯邊,晚上坐他們的車都超緊張,因為家家戶戶有窗簾不怎麼透光,路燈又都是黃燈,我總覺得視線不夠清楚,都看不清楚道路及要轉彎的路口。家裡也偏愛黃光,挺有氣氛的,但是我喜歡亮亮的白光。三不五時就被問:要不要來杯喝的,咖啡?茶?我還是習慣提著水壺在身邊。最最需要適應的是西方人對人的熱情,見面時擁抱,說再見擁抱,這真的不是我在台灣生活的一部分,我不介意一個擁抱,但很多時候還是習慣的點頭與招手。另外一個對人熱情的部分,是常常被問到:你好嗎?我發現這是他們的一個習慣,特別是觀察叔叔阿姨,在台灣我們接起電話說:喂~,他們則是很自然的問候:你好嗎?夫妻之間每次說電話也是這樣,每天早上見到我,除了道早安之外,也會問一句:你好嗎?去超市買東西,結帳時店員也會問一句:你好嗎?被問的人也會很自然的回:我很好,你呢?然後就可以聊起天來,這真的不是我的習慣,當我被問:你好嗎?我回說:我很好.,然後就句點了,我也沒有習慣回問回去,需要時時提醒自己,不然好像沒禮貌的小孩。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一下子來到澳洲也有5個禮拜,要前往下一站了,在澳洲的尾聲也常常被問到:準備好要去下一站了嗎?我好像也沒有所謂的準不準備好,就是知道這一站結束,要起飛去下一站啦。這次來有許多意猶未盡的地方,但是我非常懷念北半球的溫暖天氣,下次來澳洲,我會挑澳洲的夏天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