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2018 變動的一年

時間又來到了年底,我自己還蠻喜歡到年底的時候,花點時間回顧一下今年的點點滴滴,除了透過寫寫東西整理自己,也透過這些書寫來跟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近況。已經有好幾年,每到年底都發現自己的今年跟去年做的事情大同小異,除了分享出國去做什麼,基本上在台灣的時候,生活都挺一般般的,年年忙碌的不是辦公室就是志工隊。而今年在生活上、心情上感覺到有不一樣的挑戰與功課需要面對,有些事情可以畫下句點,有些事情可能還只是一個逗號或是頓號。

大事(,這間屋子
國小5年級爺爺過世,我們一家從台北搬回台南,住在歸仁一棟7樓的公寓裡面,這樣一住這個25年有了。這幾年老房子開始有些抗議:天花板有白蟻入住,陽台搭建的屋頂會漏水,遇到強颱窗戶會噴水進來、床架不堪重壓等等,也讓我媽自去年開始一間一間整修我們部。
今年的整修大工程:陽台天花板漏水問題處理後,內部重新裝潢、我弟房間重新裝潢、我的房間重新裝潢。基本上現在系統櫃動工不用太多天,但是對我們的挑戰就是,今年我們家的旅行還是一樣頻繁,然後我們家今年的客人也感覺比往常多。
自從我爸媽舉辦華人行動,在活動期間與人建立的友誼、情感,讓我們成為許多人在台灣的家。今年有來自香港的君逸,他跟著我爸學習,也協助我爸的工作,在台灣常駐快一年的時間,大部分的時候住我們但是訪客太多的時候也還是得請他去住別人家。另外一批常駐的是侑霖(高雄人)、輔珊(昆明人)夫婦,輔珊來台灣待產的時候,我們剛好沒人住,鬧空屋接近2個月,侑霖、輔珊平時定居雲南昆明,回台灣也都是借住親戚家,我媽想到我們接近2個月沒有人,便商討請他們來借住幫忙照顧裡,也因此侑霖、輔珊來的時候,待產、生產、坐月子,同時幫忙處理我們的許多事情。
今年我爸65歲,他宣布要退休,今年是他最後一次開辦工作坊,也因此許多華人行動的畢業生也努力趕搭這一班末班車,前來台灣跟在我爸身邊2週上課學習。特別有感覺的是從10月開始,我們「家」的住宿人員一直不斷在變動。
11月當我去印度、斯里蘭卡的那兩週,我媽幫我整理我的房間,按照抽屜、櫃子,裡面的東西一包包的用垃圾袋分別裝好。從斯里蘭卡回來,我的房間已經整個被拆光光。我回來只睡兩個晚上,又要再飛去日本、韓國,幸好平時常用的物品也是跟著我從斯里蘭卡回來,不然面對那一堆堆的垃圾袋,我還真不知道從何翻找我的東西來打包下一趟的旅程。
從日本、韓國回來,我見到的是全新的房間,禮拜六回到家,禮拜二就又有一批客人要住我們「家」,我能夠整理房間的時間真的有限。一直感覺自己被時間追著跑,我偏偏抵達那天是台灣投票日,行李一放下馬上趕去投票,排隊排了一個鐘頭完成公民的責任,回到「家」後馬上開始整理我的房間。這個整理還不只是把所有東西移回房間,同時還需要重新思考構思東西要怎麼擺,哪些櫃子放青蛙收藏品、哪些櫃子放平時比較少用的東西、哪些是我常用的,要放在哪裡、抽屜要放些什麼、電腦要怎麼set up等等,不只身體勞動,頭腦也轉了不少。還忘了說那週的禮拜一與禮拜二我也都各有一場90分鐘的演講要準備與出席,時間真的很不夠。終於在禮拜二客人抵達我們「家」之前,把我房間搞定了,然後我就把房間讓給君逸,去多多(我姪女)家借住。一直到1210日那時候,我才又回到我的房間,開始慢慢適應我的新房間。

大事(台灣,台南EQ協會的青年工作
2006年大學畢業,開始在EQ協會協助青年工作。2009國際生命行動4回來後,跟EQ協會承諾5年做青年工作。從高中志工隊開始培訓(一年1屆,共培訓11)舉辦國小生寒暑假的少年營(一年2屆,共21)再到大專志工的培訓(一年1屆,共5)增加暑假國中生的青苗營(一年1屆,共6)再發展到帶大學生們出國體驗生活、參加不同的活動,也把國外講師邀請到台灣幫年輕人上課(青年營,一年1次,共4)
我這樣做青年工作,默默地也超過10年了,跟這群高中生、大學生混在一起,舉辦營隊活動,是我生活中很大的一塊重心。2015年的時候,對EQ協會5年的承諾已到,那時候慢慢思索,尋找著我的下一步,也讓自己出國流浪了半年,但是當時候真的對自己的下一步沒有想法,青年工作也還做的得心應手,身邊也有工作夥伴,也就這樣繼續做下來。
去年2017年,我開始協助高雄EQ協會做高中志工的培訓,一年下來我有不堪負荷的感覺。台南高中志工寒假一個營隊,暑假一個營隊;高雄高中志工也是寒假一個營隊,暑假一個營隊,對兩地的志工來說,他們一年各出隊2次,但是對我來說,我要出隊4次,再加上國中生一年1次的青苗營,大學生一年1次的青年營,跟國外邀請的營隊活動,我曾經兩個月的暑假辦了6個營隊活動。真的很感謝這幾年被我拉在身旁的年輕人,雖然他們都說是因為已經簽了賣身契給我,只要我開口叫他們來,他們就會乖乖的排除萬難,但不得不說,沒有他們跟著我一起做事,我同時間是搞不定這麼多事。
本來就有的打算,志工培訓經營一陣子過後,我想要交給別人繼續經營,去年過完特別有感覺,時機好像到了。台南的高中志工培訓已經有完整的運作模式,換人接手我自己覺得不會太難,高雄的志工培訓剛剛起步,我自己還想再經營一陣子。心底默默希望台南的高中志工可以交棒出去,我可以從一個主導的角色退成一個輔助的角色。我自己的藍圖:台南的大專志工與青年營、國中生的青苗營,再加上高雄的高中志工與少年營。
不知道是該說計畫敢不上變化,還是說老天爺對我有不一樣的計畫,反正事情並沒有照著我心中的藍圖發展。今年寒假營隊過後,我下了決定,台南的高中志工和少年營,我做到暑假結束,九月開始有別人接,我會很樂意,如果沒有人接,我也願意暫停;大專志工與青苗營的部分,我還在猶豫著。到了8月,我明確決定大專志工與青苗營的部分,一樣到暑假通通在我手上結束,青年營因為4月已經開始規劃明年的活動,因此把明年月活動辦完後,也將暫告一段落。
心中有了這樣的決定,今年暑假的營隊活動便是我跟這一批年輕人最後一次出隊。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很灑脫,說放就放,不會留念,但是暑假一起工作,或是跟他們聊天聊到這個話題,心底都會默默的酸了一下,特別是去的營隊地點有著許多共同的回憶,跟在身邊的這群年輕人,算一算我們至少有5年的寒暑假,是一起在這些營隊中度過,我是有不捨的。
調適心情變成一個新的功課,理智上很清楚這一個決定是一個對的決定,走的這一步棋是該走的一步,但心裡面放不掉的是與這一群年輕人的連結,因為我很清楚知道,營隊活動曾經把我們緊密的綁在一起。

大事(請辭秘書長
今年最大的一個轉變,就是要離開秘書長這個位置吧。開始在台南EQ協會做青年工作沒多久,龔萬侯老師就邀請我同時兼任秘書長一職,感謝他帶著我、訓練我,同時間EQ協會裡許多的長輩也都給我不同方面的支持。
做事情,對我來說不難,大學期間也在系辦公室工作,簡單的文書處理很快都上手了。處理事情也不難,反正發生事情就去想想看可以怎麼辦,心理抱持著:沒有解決不了的事。面對電腦,面對事情,碰到數字是最大的挑戰,管現金帳對我來說就是一件難事。不知道為什麼每天結帳數字都不對,而且都不是少錢的情況,每次都是多錢,算預算表也是要了我的命,能夠不賠錢就是我最大的心願,也因此我經手的每個活動結餘都不多,但都有剛剛好打平。
在協會不只是跟電腦工作,很多時候是跟工作。特別是接了祕書長的帽子後,常常在處理的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情。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的人民團體,靠的是將協會支撐起來,「人」是協會的一大資產。秘書長帶著秘書處周遊在不同的人群之中:理監事、講師群、志工群、協會會員、協會學員等等。
協會營造的是一個家的感覺,同時間協會的主張是,我們幫助願意幫助自己的人。但是我發現很多人會來接觸協會,是因為生活遇到挑戰,生命有受過傷,受過傷的生命常常也是心靈脆弱、玻璃心的生命,如果可以激起他們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的意願,協助他們從依賴協會可以慢慢自我獨立,這一批人會覺得協會是一個家。但是也有一大群是只想來討溫暖,不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沈浸在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身為秘書長在面對這些人,我常常是那個黑臉,拒絕他們的期待與希望。
我是一個性子急,基本上也沒耐性的人,在協會工作的這幾年真的把我的耐性磨出了一大半,我也發現面對來討拍的人,我的耐性會因人而異。面對小小孩我是超級無敵有耐性,因為小孩本來就是依賴,很多事情都還在經驗與學習,討拍、需要別人的愛是他們的生存模式;青少年我也還可以按耐住自己,這個階段在從依賴學習獨立,有的時候依賴,有的時候獨立,常常在那交錯互換;面對大學生,我就開始說話直接,應該是自己的責任卻不扛起來,我就會很直接地回絕或是回應,應該有許多大學生被我嚇跑過;面對跟我同齡或是年紀比我大一些些的人,我是特別容易不耐煩,尤其是芝麻綠豆的小事情可以在那邊鬼打牆,我真的都在翻白眼;年紀比我大的人,為了尊重長者,剛開始的耐性會多一點,久了也會翻白眼。
另一個做秘書長很大的學習是扛後果這也是到現在我也還經常火大的部分。身為秘書長很多事情不是我經手,很多時候我不一定有得到最新消息,但是一旦出狀況了,我是那個要出去面對的人,我是那個要被責罵的人,我是那個要解決問題的人。常常這種時候我可以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在抗議,如果這一件事情我從頭到尾都知道,秘書們處理的方式也是按照我交辦的,是我自己判斷不對、指令不對,這樣的後果我願意承擔。但是更多時候是我不知道,或是他們沒有按照我說的來處理,這樣的情況讓我心不甘情不願,一邊碎念的處理善後。我媽一直提醒我:做一個字的職位,就是負責扛責任的啦。我真的很不喜歡一直在幫別人擦屁股。
但是我請辭秘書長,不是負氣離職的唷。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發現近幾年,我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一年出國的時間越來越多,辦公室常常群龍無首,更多時候是當我人在國外,辦公室發生事情,我遠水救不了近火,看著自己接下來的日子,應該還是這種常常飛出去的情況較多,我覺得對辦公室的運作不是一件好事,基於個人生涯的安排與辦公室運作的考慮下,才提出離開秘書長的位置。未來還是會在EQ協會底下繼續做不同的事情,只是就不再運作辦公室秘書處。

大事(從人際關係認識自己
人際關係,我一直覺得是自己這一輩子的挑戰與功課,先別說家裡有一個很會碎碎念的媽媽,她的碎碎念很多時候是是關心、是擔心、是照顧,但是我就是容易有火氣。在生命學習的過程中,我知道在人際互動裡面我是受過傷的,國二那一年轉學被班上排擠,當時的情況沒有誰對誰錯,但是陰影還是有的。所以我發現我可以表面上跟人家好像很熟,但是我知道要我能夠全然信任,成為熟悉的朋友,我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也發現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是帶著面具在跟別人相處,自己很多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感覺,我不敢說,我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合則來,不合則散一直是我對人際關係的態度。
經過這幾年的學習,我現在大部分的時候能夠呈現真實的自己,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但是方式都很直接,因此被我傷到的人也很多。我也發現我時常給人家認為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但其實那部分的我不見得是全部的我,例如很多人都會覺得曉芸是一個外向的人,感覺上到了一個場合,我會去找人講話,我喜歡分享;但是認識久(我不知道要多久)的人才會聽到我說:其實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其實也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去到我陌生的場合,我會有很大的不自在感。
人跟人之間一旦熟悉了,好像都很容易落入一個圈套:我們這麼熟,所以我懂你,你也懂我。但這條理論好像沒有在我頭腦裡面,在我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常常也因為這個,我覺得我有被侵犯、不被尊重、不被允許做自己的感覺。我可以接受別人對我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在有所行動」前,我喜歡自己有選擇的感覺。例如我平時不喜歡吃冰的,飲料絕大部分是去冰,如果有熱飲,我會選擇喝熱的,但是總是有那麼偶爾的偶爾,我也可以喝冰的,我也可以吃冰,我也吃冰的,只是在我還沒有開口的時候,其他人都已經為我做了決定,明明我人在現場,卻幫我點了食物,幫我拒絕冰品。這種時候內心是不舒服的,卻又會有種種說法在頭腦裡面轉:算了、懶的解釋、不是冰的也沒差等等的想法,沒讓自己說話而接受發生的狀況。
萍水相逢的朋友,我也會跟自己說別計較,沒關係啦,但是時常需要互動的朋友,自動解讀我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解讀錯誤,累積到某個時刻我就會反彈。現階段的我,反彈的時候技巧不夠好,手段有點粗糙。我想這幾年有幾段人際關係就是這樣陷入考驗的。但是我也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老天爺的安排與老天爺的意思,無法強求,學習認回自己的功課,也學習接受發生的一切。

大事(飛出台灣的時候
去年12個月,我飛出去10趟,今年也不遑多讓。去年12月飛去印度參加亞太青年營,印象深刻的不單單是帶台灣年輕人出去,我還帶我的芭蕾老師一起去印度,亞太青年營結束後,我們一起在印度旅行,要回來台灣的時候,都不得不佩服自己完成這個旅程。
4月跟朋友去澳門度假四天,然後再去日本一趟,拜訪不同朋友們。 
 5月飛去上海參加華人行動的充電營。
6月跟我爸媽飛去歐洲:挪威、捷克、奧地利、匈牙利,之後再到瑞士與大批人馬會合,我們一行20人在瑞士道德重整的國際會議中心參加會議。
7月的前往河北、山西協助帶領活動,再從寧波小度假一下後回來台灣。
9月再飛去澳洲探望老人家與朋友。
10月底飛印度探班,斯里蘭卡探勘,接著再去日本參加會議,韓國看朋友後回來,12月底還有一趟福州,並在福州跨年。
每一趟飛出去,工作、玩樂參半,我自己的心情沒有特別的工作感覺,因為我漸漸發現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飛出去做的事情跟在台灣做的事情大同小異,不外乎是參加、協助活動,要不然就是見見朋友、陪伴生命。飛出去也感覺有比較多時間給自己或是睡覺,我還可以有時間看書;在台灣的時間因為還有辦公室的行政工作,去上瑜珈課運動,還有幫忙顧多多,時間常常是卡的很緊湊。

明年我決定再一次全程參加華人行動,已經可以預見7個月將不在台灣。對明年,有期待、有緊張、有興奮,祝福自己,也祝福大家。   聖誕快樂 新年快樂

2018-11-06

暑期營隊活動報導

因為青年志工時間的關係,本來都是7月舉辦的營隊活動,今年改到8月舉辦。雖然少年營與青苗營的工作團隊有些許分開運作,但有很多志工還是兩個活動都協助參與,連續兩個營隊下來,辛苦台南、高雄兩地的青年志工。
少年營,給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小朋友參加。今年不但有來自台南、高雄兩地的學員,還有來自桃園跟大陸長沙的學員,為活動增添許多豐富性。許多學員是第二次參加EQ協會活動,但卻是第一次挑戰出門過夜三天兩夜,活動第一天可以看到學員們的興奮,在火車上跟他們聊天時,好幾個人都分享前一天晚上睡不著或是睡不好的狀況,可以想見他們對出門過夜的期待與緊張。
少年營的活動主題是「白日夢冒險王」,我們和學員們一起討論夢想,一起發揮創造力。在生活中有創意是非常需要的,遇到困難解決問題需要創意,無聊的時候也需要創意想想可以做些什麼事情,面對未來的夢想,也需要有創意的元素來幫忙思考。有的時候我們有想法,但是沒有行動力,活動期間我們也討論:當有一些想法的時候,可以怎麼樣去「試一試」,怎麼樣透過分享,找到支援與資源。
國小的孩子,很多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陪伴,這次青年志工與學員的人數接近1:1,有足夠的人手關注到每一位學員,這一次營隊期間讓我最有感觸的是「陪伴」兩個字。一個小孩出生,他怎麼看他自己,建立在身旁照顧者的眼光之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很多很多的被注意、被看見、被接納,這些元素促成一個孩子自我的認識,以及與人相處的互動模式。但是很多時候,大人有大人的忙碌,大人有大人的極限、大人也有大人的不得已,沒有辦法滿足孩子強大的情感需求。當孩子成長到國小這個階段的時候,他們還不夠認識自己,也建立起自己一套的人際互動模式,這個互動模式不見得是有效的,但卻是他們唯一知道的。
在少年營期間,青年志工們陪伴孩子玩樂,陪伴孩子上課,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在營隊期間,我們陪伴孩子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學習用不一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情緒。少年營吃飯是訂便當,我們也都請學員打開便當後,先將自己吃不完的部分,或是不喜歡吃的東西挑出來,盡量朝向零廚餘的目標。有一天晚餐有一個升小五的學員吃飯吃很久,吃到整組小朋友都出去玩了,她還沒把自己眼前的食物吃完,因為她吃不完,輔導員也不知道能不能讓她倒廚餘,最後只好把她來我的眼前。
我問她發生什麼事情,她開始邊講邊哭,一方面是太累沒力氣吃飯,另一方面是已經吃飽了,她吃不下。沒有直接告訴她可以去倒廚餘,我再問她:「吃飯前可以把自己吃不完的部分拿出來,你知道嗎?」她點點頭,我又問:「整個便當吃完了,吃不夠也還可以來前面的桌子拿食物,這個你也知道嗎?」她也點點頭,我再問:「如果你這兩件事情都知道,為什麼現在會有一個便當在你面前是吃不完的狀態?」她開始大哭,我沒有要指責,只是出於好奇,口氣平穩的問,但是孩子可能覺得被我質問,內心裡有自己糾結的情緒,我跟她說:「你慢慢哭,哭完你在告訴我原因。」她繼續哭了一陣子,之後才慢慢說:「我以為我吃的完,但是還是太多,我吃不完。」我又問她:「那明天吃飯的時候,可以怎麼做,才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她回答:「我明天可以先多挖一些飯出來,如果真的吃不夠再去前面拿。」我就說:「很好啊,那我們明天試試看,看看這樣你能不能把自己的便當整個吃完,今天這個便當就拿去找輔導員姊姊,請她教你怎麼處理,弄完你就可以出去玩了。」
看著她弄一弄跟著出去玩,也是玩的笑嘻嘻,我突然覺得剛剛那個時間,對這個學員的生命經驗來說是重要的,她有機會去跟自己的情緒相處,等到情緒平穩之後,她也有能力動動頭腦,尋找眼前問題可以解決或是改進的辦法,當一個孩子累積更多類似這樣的經驗,我相信當她一路長到青少年、成年人,她自我照顧、面對挫折的能力也相對提高。
從活動地點到住宿的地方,有一段30分鐘的路程,我們在三天兩夜的活動裡,每天至少走兩趟。我們有一位輔導員腳踝習慣性脫臼,走路對她是辛苦,我們也有一位學員膝蓋不好,走路對她也是很有挑戰,但很有意思的是第一天我們發現這個情況,全體志工一起開會,最後決定還是讓她們兩個走路,但是不管她們走多慢,沒法準時抵達我們要去的地方也沒關係,一位高二的姐姐陪一位小四的妹妹一起慢慢走。
這一位小四的學員,從小沒有跟爸爸媽媽一起長大,自己跟著媽媽娘家的親戚生活,問了她家庭的狀況,感覺上家裡的大人也忙碌於工作,她給我的感覺是有很多的孤單,在團體的互動中,她又像一個小刺蝟一般,很容易跟人起衝突,也讓我感覺她時時刻刻都處在需要防衛、保護自己的狀態。但是在活動的這幾天裡,每每看著這兩人在大隊人馬後面慢慢走路的場景,我很感動,我覺得在這位小四妹妹的生活中,應該很少有這樣的經驗,被一個人完全的關注、陪伴至少40分鐘,這樣的經驗對她的生命來說也是重要的。高二的隊輔也分享,她一開始很緊張,不知道一路跟小四妹妹慢慢走會不會很尷尬,但是之後發現小四妹妹其實很喜歡講話,她只要問一個問題,小四妹妹就可以一直說一直說,每次走路沒有太多感覺到走路的累,反而是兩個人都很享受在那個當下,她們能夠有這樣的時間可以聊天。
我想少年營的目的,不在於學員們來參加,在課程當中學習了多少,更多的是在這三天兩夜裡,學習跟不是自己熟悉的家人相處互動一起過夜,從這之中磨出的火花與碰撞,對參與在這營隊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書本教室裡學不到的體驗。
少年營學員心得
  • 在少年營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休息時間的時候,我和我好朋友都會一起去戶外玩,我們有時候會去抓蟲,有時候會去跑跑跳跳,我們還在戶外看到死掉的青蛙和掉到草地上的小鳥窩,小鳥窩裡還有蛋,但是我們無法在把它放回樹上,因為樹太高了,我覺得這邊的花花草草都長的很高很壯,雖然很容易被蚊子叮,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好玩。
  • 我學到很多事情,像是時間的重要,因為我們一回到貨櫃屋就要去搶浴室,那邊浴室很少,所以只要你沒搶到,你就要等很久,到最後你就沒有時間跟你的好朋友玩,就要開始睡覺了。
  • 在這三天裡我學到不跟媽媽睡覺的方法,就是趕快去睡著,還有學到團結合作的方法,就是大家都互相幫忙,也有學到怎麼交朋友的方法,就是常常跟他們在一起,這樣就可以交到朋友了。
  • 在少年營期間我學到的「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還有良知小天使,讓爸媽知道我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也玩得很開心。
  • 在這裡我學到如何跟別人解決問題,因為我以前在講話時都沒有人在聽,就會很生氣,在這裡就有人聽我說話,不用生氣了。
  • 在少年營期間,我學到了怎麼交朋友,還有團隊合作,我也學到情緒的管理「良知小天使」,良知小天使是溫柔的,我也學到做什麼事情都要知所進退,掌握自己的狀態,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也要為自己設界線,這些都是我在少年營的收穫,我要把這些事都告訴爸媽。
  • 在少年營期間裡,我學到了沒有爸爸、媽媽,怎麼樣自己照顧自己,還有非常多各式各樣有趣的遊戲,回家後我所有事情都要跟爸媽分享。
---------------------------------
青苗營,專為國中生舉辦的營隊,跟少年營的操作方式很不一樣,最常聽到少年營的學員來到青苗營後會說:「青苗營跟少年營很不一樣,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動手來。」在青苗營裡的設計,我們給青少年有更多的自主權,包括起床、熄燈時間、上課開始的時間、三餐的料理內容、環境的整潔打掃等等,沒有人去管任何人,大家一起學習團體生活,共同承擔沒一個人所作所為帶來的影響。
這次24位學員報名參加,最後只有23位學員完成活動。一位13歲的女孩自己報名來參加,因為之前參加過少年營,想說也是來上上課。第一天剛抵達,聽玩我們講解這四天三夜活動進行的方式與狀況,她就很想要回家,第一天花了很多時間和這位女孩聊聊,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對話。
我問她:「這個活動是你自己要來的?還是媽媽逼你來的?」
她說:「我自己報名的。」
那我就好奇了:「你自己報名的,怎麼你現在又想回家了?」
她說:「我以為只是來上上課。」
我問:「難道來青苗營,不是上上課嗎?」
她說:「青苗營跟我想的不一樣,不是只有上上課,還有別的。」
我問:「青苗營還有什麼?」
她說:「青苗營還要大家自我管理,我不想學自我管理,我不想長大。」
聽到這裡,有意思,難怪想要趕快逃跑。是阿,在青苗營裡課程也不是重點,重點是大家是來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這一個營隊,學習先把自己照顧打理好,之後還要能夠去照顧到團隊的需求與狀態,當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份內的責任完成,我們這四天三夜大家都可以過得很開心。可惜的是嘗試了千方百計,這位女孩也使出所有招數,最後還是決定尊重她自己的決定,送她回家。再送她去林鳳營火車站的路上,也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一上車她問我:「你有在生氣嗎? 」
我回答:「沒有啊,為什麼你覺得我在生氣?」
她說:「因為我昨天晚上一直哭。」
我問:「你一直哭跟我生氣有什麼關係啊?」
她說:「因為當我的表現跟人家想要得不一樣的時候,常常那個人就會生氣。」
我跟她說:「老實跟你說,我是一個你在那邊哭得死去活來,我也不會受你影響的人。因為哭得很辛苦的人是你,決定要哭成這樣的人也是你,跟我都沒有關係,不管你怎麼哭,那是你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
沉默了一下子,我跟她說:「我沒有生氣,但是我不喜歡的是你用的方式,你用你的情緒來達到你想要的目的,難道不能用別的方式,只能用這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嗎? 」
她說:「可是我好好講的時候,我媽媽都不聽。」
我跟她說:「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用情緒來溝通可能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一個方式,有機會可以動頭腦想想有沒有別的方式妳可以試試。」
講到這裡,火車站也到了。

在青苗營的四天三夜,工作人員是頭兩天最辛苦,因為大家抵達一個陌生的環境,很多事情與狀況都是摸不著頭緒,即便想幫忙也不知道從何下手,第一天是在認識環境,第二天是在熟悉環境,到了第三天很多時候時間到了,大家也知道要做什麼,打掃時間一到,拿掃把的拿掃把,拿抹布的拿抹布,擦桌椅的擦桌椅,掃廁所的去掃廁所,自由時間到了,大家就聚集再一起玩桌遊,今年最受歡迎的遊戲是「狼人殺」。雖然只有短短四天,但是看的到每一個學員的參與度,從被動轉為主動。
活動期間每一樣工作都是大家輪流去做,因為做過知道辛苦,所以看到別人沒做好,自然而然嘴巴也閉上了。飯煮得太硬太軟,頂多稍微拿出來開玩笑,但是沒人抱怨很多,全部吃光光,打掃、煮飯占用到下一個環節的時間,也沒有聽到有人抱怨,而是願意慢慢等待,或是一起動手幫忙協助完成。
在一個全部的人都願意自我管理,學習當大人的環境下生活,沒有太多的約束,可以體驗到什麼叫做自由,原來自由不是只要我喜歡就好,想要享受自由,就需要學習自我管理,學習尊重,付出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青苗營學員心得
  • 來這裡我學到了分工合作、互相幫忙,有些是真的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我覺得來到這裡甚麼都自己來、自己用的感覺比被關在家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還要自在,也不會有人在旁邊叫我讀書,罵我成績爛!
  • 這次營隊中我有很多跟自己說話的時間,很多問題我發現,其實沒有這麼簡單,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媽媽給我的那份信,每一句,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到媽媽對我的關心、對我的肯定,自己看其實有點難過的是,我怕我沒有成功他們會難過,雖然我知道不管我最後是甚麼選擇,他們一定會支持我,可是我就是放不下……我要感謝我人生中有EQ協會的出現,我真的覺得這裡像是我第二個家,而且在這裡,不像在家要怕講這個會不會傷害到誰,或是有被約束的感覺,我可以大談家裡的事,可以像朋友一樣打屁,可以像家人一樣給我溫暖,心裡很感謝有這裡,也很期待每一次的聚會,我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吧!
  • 這次是我第一次上家庭EQ協會的活動,參加前是我媽硬逼我來的,所以一開始有點不爽,直到活動開始,生活工坊隊輔幽默的講了公約,並定了第一天的時間表,活動才正式展開。我印像深刻的有很多,勞動工坊教我們付出、合作~電影工坊教我不要小看自己,不能趨炎附勢,靜默工坊讓我們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自我工坊讓我們了解彼此的人格特質以免不冒犯他人,家庭工坊更是讓大家感動,一堂一堂課,讓一個人能夠多一點點知識和理性,真是再好不過了。
  • 這次是我第一次去青苗營,我非常開心,也學到了很多事,我覺得勞動工坊對我很有幫助,它教會了我付出,團隊合作,而且其實認真做事和打混摸魚一眼就能看出來。還有感謝工坊也讓我印象深刻,原本我以為是像寫作工坊這樣自己在桌上寫字,可是其實是直接寫在別人背後貼的紙上,當別人在寫的時候,那種驚喜感是難以形容的,而且有時你只是做了舉手之勞的幫助,別人都會寫上感謝的話。煮飯也是一大考驗,我不會做菜,所以我以為我幫不上任何忙,但我其實可以做很多雜事,像是挑菜莖,剝蛋殼和擦地板,而且我們完成煮飯的非常早,多的時間就能好好休息。

暑假 青年營隊

    暑假一般來說都是我最忙碌的時候,趁著學生放暑假,我趕快抓緊時間辦營隊活動。今年暑假跑了一趟河北協助一個約30位高中生的活動,一趟山西協助150位學生活動的其中兩天,回到台灣緊接高中生的充電營,國小生的少年營,最後在一個國中生的青苗營。
    我喜歡跟年輕人相處,感覺到他們的可塑性特別高,可以有很多的發展與可能性。在台灣比較能夠細水長流的陪伴年輕人,畢竟我住在台灣,大陸地區的年輕人比較像是蜻蜓點水般的接觸,能不能繼續保有互動,只能看緣分。
    這次在大陸的活動中,我負責和年輕人討論的主題是「認識自己」,我們先從「為什麼大人覺得這個階段的我們難搞」這個問題來聊。國高中生處在所謂的叛逆期,學生們自己說他們為什麼會叛逆,因為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開始想要自由,因為他們開始不聽從長輩的話,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喜歡跟朋友混在一起等等。我們花時間探討生命的本質,也認識在青春期除了生理上面的變化,心理層面又經歷什麼樣的旅程,最後回到在青春期的我們有責任學習表達自己,有責任主動讓別人來了解我們,因此越深入的認識自己,學習溝通與表達的技巧,學習情緒管理的能力,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功課。
    談戀愛也是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有興趣的話題,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堂課和一群國一的學生聊「戀愛」這個話題。戀愛有甜蜜的地方,他們覺得戀愛甜蜜的地方有什麼?他們給的答案都很有趣,像是被人關心的感覺、被人擁抱的感覺、有觸電的感覺、被人在乎的感覺、有人可以講心事等等;但是談戀愛也有風險與害怕擔心的部分,他們又擔心什麼呢?這個問題回的速度更快,怕被劈腿、怕小三、怕戴綠帽、怕被分手等等。稍後我們將話題討論到談戀愛最怕遇到「公主病」與「媽寶」的對象,有公主病的女生和是媽寶的男生,在生活中是一個孩子的角色,談戀愛的時候會期待對方像自己的爸爸媽媽般,享受被呵護、被疼愛、被照顧,但卻不一定願意一起分擔事情,或是替對方設想,體諒對方,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我們學習分辨女孩(公主病)和女人,男孩(媽寶)和男人,同時也學習如何讓自己長大成為男人和女人。一個男孩要跟自己的爸爸學習怎麼當男人,一個女孩要跟自己的媽媽協怎麼當女人,結果有一位小男生舉手說:「老師,我有問題,如果在那個家爸爸的注意力都在女兒身上,那這個家的兒子是不是就沒有機會變成男人?」我喜歡這樣的討論與互動,我跟他說青春期的我們有另一個新的能力,就是「主動」的能力,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處於被動的地位必較多,很多時候我們是等待大人來找我們、等待被幫助,但是青春期的我們,有能力開口,有能力移動,有能力做些事情,所以雖然爸爸注意力在女兒身上比較多,但是身為兒子的我們可以開口邀請爸爸,像是邀請爸爸一起去運動,邀請爸爸單獨出去吃飯等等,增加父子單獨相處的機會,慢慢的兒子也會被爸爸影響,漸漸學習成為男人。
    在這兩個活動中,看到很多在求救的生命,因為生活周遭所承受的壓力、期待,讓他們在生活中喘不過氣,透過逃避,透過帶面具,透過忙碌來麻痺自己,尋找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很感謝他們願意敞開自己的生命跟我分享他們的困難與糾結,但生命的問題也不是一節課、一番談話就可以解決,與他們只有短暫的碰面聊天,但更多的是在心裡面祝福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找到力量面對自己的生活。
    在台灣的活動,我比較多是屬於後台的工作者,我協助高中生、大學生準備營隊,營隊現場是他們上場帶領,我在一旁觀看。今年暑假的營隊一方面很高興跟這群學生一起工作,特別是舊生,經過一次一次營隊的磨練,他們其實都具備某些能力,也因為營隊是他們熟悉的事情,很多時候不用我出聲音,他們已經看到哪個環節需要怎麼做,或是看的到需要補位的地方,各個發揮領導能力,完成一個個活動;但今年暑假也是我最後一次跟他們工作,因為9月開始我把台南的青年工作交託出去,也因此每一個活動辦完,就多了一份惆悵與不捨,畢竟他們曾經是我生活的重心。
    看著年輕人生命一點一滴的成長,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與喜悅,喜歡看到他們的笑容,喜歡看到他們對自己多一份自信與肯定,暑假活動能夠順利全部結束,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雖然放假的生活忙碌著,但今年暑假一樣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暑假 歐洲之旅 No.3【瑞士】

從布達佩斯一路坐夜車(火車)來到瑞士,第一次在歐洲坐火車旅行,有很多的不知道,所以常常跟緊張的情緒共處,但也有很多的新奇、新發現,興奮的心情也夾雜在一起。
我們比其他大隊人馬提早抵達瑞士,能夠有些時間和老朋友碰面敘舊,能夠回到熟悉的地方,有像回家的感覺。我也有一天搭船到日內瓦湖的對岸法國的礦泉水小鎮走走,很神奇的感覺,坐火車跨越國界,做個船也來到一個語言、幣值不一樣的地方。
要去瑞士道德重整的會議中心「Caux(柯峰)」的當天,我們先去日內瓦機場等待大隊人馬的抵達,在機場見到大家是興奮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一路嘰嘰喳喳的聊天上山。這次我們總共20位大人1位小孩前往柯峰參加會議,我們早上配合著大會的安排,參加靜默分享的環節,也參加主課程的演講,下午的工作坊與晚上的活動,就沒有那麼乖的出現。這一趟出來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讓我們拓展自己的眼界,在柯峰就像是接觸了地球村,參加會議的人來自世界各方,大家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跟這麼多的人接觸聊天,一方面是發現自己的渺小,原來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有這麼多的事情是我不知道的,但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貢獻,在眾多的世界議題上,我也有可以扮演的角色。
這幾天在會議期間,我的主要任務是「翻譯」。去之前還挺緊張的,雖然說現在好像到處飛來飛去,英文不是問題,有的時候都還可以幫忙翻譯,但那也是在亞洲地區,或是自己熟悉的話題領域,但是瑞士這一場,是在一個西方的國家,那些外國人講話,用的單字我很怕我不知道,講話的速度也是一個挑戰,再加上內容議題不是我熟悉的,要在大腦裡面瞬間找到中文字來表達,天啊,好大的挑戰。只能說還好身邊有君逸,一整趟路也都跟君逸說:「這次在瑞士的翻譯,你是主力了,我在旁協助就好。」他的語言準確度比我高很多,哈哈。
以前來到柯峰都是坐在四樓聽講,這次因為擔任翻譯,我上了五樓的小包廂,面對的是專業的機器設備,戴起耳機還真有模有樣。只是我們中文的那個小包廂,看不到左舞台說話的人,常常只能靠聲音想像對方的長相,之後決定請樓下的朋友拍照上傳到手機,就為了想看看現在說話的人長啥樣子。整個大會期間,台上的人除了用英文分享,另一個語言是法文,當台上的人說法文的時候,我們也要趕快切換到英文頻道,先聽英文的翻譯再翻成中文,很多資訊的分享與交流就這語言翻來翻去中完成,想想還真的很有趣。我爸曾經說過,當我們多學會一種語言,世界的窗戶又打開了一扇,可以接觸的層面又更廣闊。
吃飯時間是我們另一個享受的環節,圍起圍裙幫忙做服務,可以趁機跟大家打招呼,在餐桌上也是一個文化交流的機會,可以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可以聆聽對方的生活經驗,很多友誼就是在吃飯時候建立起來的。
我們也努力保握機會介紹「華人行動」,分享我們在華人行動裡面的生命學習。我們有一場對柯峰的年輕人做的分享會,三個人分享自己生命裡跟爸爸媽媽關係的學習,底下幾位年輕人聽著眼眶泛淚,還有一位忍受不了,紅通通的眼睛跑出去哭。我們也有機會跟幾位不同人分別坐下來做「敏感度訓練」,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陪著他們看見生命裡的傷痛,也陪著他們找回生命裡面的愛。
感覺這一趟國民外交做得還可以,大會結束後我們一群人還去伯恩玩耍兩天,體驗到瑞士貴桑桑的交通與餐廳,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家人一起出遊學習與玩樂。

2018-10-12

暑假 歐洲之旅 No.2【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

暑假 歐洲之旅 No.2【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
在前往瑞士參加會議之前,有大約兩個禮拜的空檔,回台灣一趟很不實際,但是歐洲到處都貴桑桑,之前自己流浪的時候有去到布拉格,那時候就覺得這個城市的物價比較親切,景色也是我爸媽會喜歡的,於是跟我爸媽建議往布拉格走。再網路上查看,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常常是一個套裝的行程,也因此我們的自助行也走這一路線。雖然說是去度假旅行,可以看很多好看的景色,品嘗沒吃過的食物,但是我覺得這一趟我的心情常常在洗三溫暖。
能在這把年紀跟爸媽單獨出門旅行,是一個難得的經驗,很是感謝,但也感覺這一趟我們三個人常常也在彼此磨合著。去到陌生的地方,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恐懼,需要去跨越自己的舒適圈,現在又是3C產品的年代,比起我爸媽操作手機尋找資訊,我的動作會熟練一些。但是我也有我的弱點和習慣,我不太會看著google地圖走路,因為我常常搞不清楚我站在哪裡,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但是我可以接受走錯路,隨便往一個方向走一陣子,google地圖就會告訴我偏離路線,那時候我就知道我人在哪裡了。但也是因為這樣,每到一個新地點,我要找路去旅館、去景點是有壓力的,因為我自己一個人隨便走,慢慢摸索都還好,但帶著兩老跟行李,當他們又擔心又累的時候,我就很有壓力,怕他們多走路,怕他們辛苦,也好怕聽到他們碎碎念下指令棋。那時候就真的很考驗我的耐性與忍受度,常常會擺臭臉。
不過歐洲的風景建築真的沒話說,照片隨便拍,都像是明信片一樣,感覺在布拉格跟布達佩斯看的東西有些類似,舊城區、教堂、城堡、公園、橋、河岸、雕塑品,各有各的美與壯觀;在維也納看的是皇宮、博物館、接觸藝術氣息的洗禮。
一路旅行,跟我們之間的默契也慢慢培養,每到一個新城市,他們會乖乖坐在一旁等我去搞定交通票和提領當地貨幣,然後我們先去住宿地點。稍微休息一下就會出門去周邊探險,我爸會研究地鐵系統,他對這個特別有興趣,我們會去探險地鐵站、公車站,還有超級市場跟可以解決三餐的方式,之後才是研究我們要玩些什麼景點。
我們家三人喜歡看的東西還是有共同點,看建築看風景,隨便走走晃晃,不太是走採買購物的路線,再加上跟著老人家旅行,休息很重要,我們不急著看很多的地方,早餐過後去一個地方,中午過後回去住宿地方休息睡午覺,傍晚再出去一趟,有時候晚餐過後也可以再出去走走,因為天暗的晚,也因為這樣,在布達佩斯想看多瑙河的夜景,竟然要等到晚上9點之後。
我享受的是去每個地方的國家劇院參觀,在歐洲很豐富的藝術文化,國家劇院的建築呈現出當地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建築物內的裝潢設計,讓人嘆為觀止。在布達佩斯有參加國家劇院的導覽,聽到許多故事,透過歷史的角度欣賞認識藝術,還現場聽了一小段的歌劇,真的很享受。
另一個體驗是在這幾個國家移動,是座鐵路旅遊而非飛機,體驗包廂式的火車,偶爾看著窗外的風景,偶爾看看書,也發發呆。最辛苦的一段應該是從布達佩斯一路坐夜車到瑞士,晚上在火車裡面其實不好睡,但卻省了一晚住旅館的費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新的體驗,也從這一趟中再看到更多的自己,也更加認識老爸老媽。下一站瑞士,參加國際道德重整的會議。

暑假 歐洲之旅 No.1【挪威】



暑假 歐洲之旅 No.1【挪威】

兩年前,我媽媽有個想法,想要帶一群生命工作者去瑞士道德重整的國際會議中心—科峰,去見見世界也開拓眼界。從事生命工作,我們在陪伴不同的生命,我們自己生命的深度跟廣度都需要被磨練與拓展。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去年在日本又跟一位挪威朋友卡蜜拉有互動,聊天討論過後,有了這一次的歐洲旅遊,今年我6月跟著我爸媽,還有一位香港的年輕人君逸去歐洲6個禮拜。我們先抵達挪威,接著去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當觀光客,最後再到瑞士。
飛來歐洲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坐飛機坐到全身腰痠背痛,還有6個小時的時差需要適應。歐洲夏天的白天很長,早上5點多天就亮,一直到晚上10點才開始天黑,但也因為緯度的關係,天色不會完全的全黑。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天還沒黑去睡覺是一種浪費,但明明時間已經晚上11點了。也因為白天的時間如此的長,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很多事情可以用晚餐過後的時間去做,像是去海邊玩,可以晚上7:00再去,因為天還亮的很。平時在台灣,吃完晚餐後我就想回家準備休息了,或是頂多做一些在室內的活動。
來挪威的主要目的是見見卡蜜拉,以及她想要介紹給我們認識的人,了解道德重整目前在挪威的情況,也找機會分享生命工作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北歐,對文化、歷史、生活方式等種種面向,也都是一種新體驗與學習。
見到不同有趣的人,感覺每個人的生命經歷都各有各的故事,現在有時候會覺得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好累,很多事情都要從「自我介紹」開始,但是有些人的生命故事、經歷、思想真的很不一般,特別是長輩們,吃的鹽比我們多,對於歐洲歷史不熟悉的我,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分享,好像在學習歐洲近代史一樣,聽著二次大戰中的種種,腦海中努力翻出以前讀過的課本,或是有許多自己的想像畫面浮現。除了「人」讓我印象深刻,「屋子」也讓我有很深刻的印象。我們居住的房子,挪威道德重整的中心是一棟有100年歷史的老房子,去拜訪其他朋友的家,也都是130年以上的古蹟老房子,歷史悠久的房子,每個角落每個家具都有故事,也因為有夠古老,要更改屋子的結構、一磚一瓦,都需要向政府提出申請,不能自己隨心所欲的任意修改外觀。
卡蜜拉是學校老師,我們也有機會跟他的學生聊聊,跟挪威的青少年接觸,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當他們分享生活中最有壓力的事情,不是跟家庭的關係,不是學校的課業問題,也不是對未來的擔憂,而是生活中被手機上的臉書和IG所控制著,大多數的人都非常在意臉書跟IG被按讚的數字,這些數字代表著他們的價值。可以看見青少年普遍都在意他人的眼光,這部分我覺得是正常的,但是在挪威看到大多數的人在意的不是現實中的眼光,而是在一個虛擬世界的價值感,這讓我難以想像。
挪威的物價真的有高,在外面吃了一頓簡單的漢堡套餐,換算成台幣心都在淌血,感謝中心有廚房,也感謝我爸一起來,我們幾乎都是在中心裡面自己動手煮飯吃。飯時間是一個很好與人交流與聽故事的時間,我喜歡透過「故事」來認識一個地方文化。故事,讓我們容易與人、與物有所連結,透過故事的分享,腦海中的想像畫面,與人互動時多了一份熟悉感,與物接觸時多了一份情感在。在飯桌上,我們聽了好多92歲易恩斯老爺爺的人生閱歷,還和住在中心的年輕人做生命故事的分享,我爸的廚藝也一解華人朋友對家常菜的相思。
在挪威短暫的兩個禮拜結束,下一站我們開啟度假模式,去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








2018-02-16

2017 亞太青年營(APYC) 印度

2017 亞太青年營(APYC) 印度
    亞太青年營,一個給亞太地區青年朋友互相認識交流的活動,1990年第1屆,至今第23屆,年年由不同的國家主辦,2017年的主辦國為印度。這是我第7次參加亞太青年營,老實說我對活動已經失去興致,對我來說年年的亞太青年營形式大同小異,現在讓我去參加亞太青年營的動力,最主要是因為「人」:跟主辦國的友誼讓我願意去支持,或是有認識的年輕人要去參加,我便一同過去。今年的亞太青年營,從2017年跨到2018年,為期8天的活動。我提早一個禮拜抵達印度協助活動的籌備。

Asia Plateau(AP) 亞洲高原

    Asia Plateau是道德重整在印度的國際會議中心,2018年是這個會議中心的第50周年,在APYC活動之後有一個5天的慶祝活動。為了這個50周年慶祝,整個大中心貌似被迫改頭換面,在APYC開始之前,處處都在重新粉刷、施工。APYC開始之前的一周,AP還有兩個會議在進行著,APYC進行時也有另一個為期三周的活動進行著。APYC就在這樣忙碌的氛圍裡面進行籌備,從來沒有一次所有的工作人員一起開會,因為大家都身兼數職,只能以小組碰面工作的方式進行籌備討論。
    AP是一個我喜歡回印度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濃濃的人情味。印度道德重整歷史悠久,在AP裡面常常可以遇到活的歷史書籍(老人家們),他們大約都是60以上的年紀,喜歡和不同的叔叔阿姨聊天分享,因為他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與閱歷,跟他們聊天都有不一樣的省思與學習。這一群長輩也是一群關心國際事情的長輩們,很支持我爸媽目前在做的華人行動活動,很好奇活動的種種,也很期待看到印度人和華人的合作,常常問我:對未來有什麼想法?或是問:我覺得AP可以為華人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感覺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代的問題。
    AP有為期半年的實習生活動,每次來也會遇見不同的年輕人,跟年輕人聊天也是我喜歡的一件事情。這次有一位印尼來的朋友,2016 APYC認識但是那時候沒有機會講到話,這次他來當實習生。他來自印尼的小鄉下,印尼是一個島國國家,他說從他家到首都雅加達需要坐飛機約8小時,一聽我都傻眼了,比我飛來印度還久,竟然還只是國內線,他的那個小島離澳洲比較近,但是他也不能從澳洲飛回家,因為小島上的飛機場不是國際機場,聽到這裡我又好奇那他怎麼會到雅加達讀書,這又是一連串的故事,但是為了讀書他大約15歲的時候就離家生活,之後就跟家裡聚少離多,因為回家一趟需要時間也需要旅費,這是生活在台灣的我難以想像的。這次也是第一次接觸到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朋友,透過聆聽一個人的生命故事,我慢慢學習那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我喜歡的。

不同的工作模式

    這次來印度的主要任務是籌備APYC,在台灣我也三不五時在辦營隊活動,辦活動對我來說不是挑戰,但是到印度工作是一個挑戰,印度有印度的工作方式,如果說台灣是有規劃、嚴謹的,印度對我來說就是太過隨興,一切都是見機行事。
    活動前5天開始討論APYC的課程內容與安排,這次的主要負責人又有一個很隨興的個性,什麼事情都說希望讓其自然發生,我同意有些事情可以任其自然發生,但是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事前的規劃,對我來說辦一個活動,事前有規劃,當下也有彈性空間接受任何發生的狀況,不是完全的死板板,也不是完全的開放自由。
    這次我協助分小組,以前我的做法就是將參加人員名單拿來後,看國家、看男女比例、看年紀等等因素,然後盡量打散進入不同的小組。這次因為有人提議要讓學員自己分組,因為由工作人員這邊作分組,感覺比較制式化,讓學員們自己找組員跟組長,一切交由老天爺安排,可能會有很不錯的組合。這樣聽起來我的工作好像變成很簡單,只要確認有多少參加者,要分成幾組,找好組長人選就好了。但是細想、慢慢做事的時候,我頭就開始大啦,光是要一個參加者名單,我要不到,跟APYC秘書要,她給我一份google的共同分享的Excel檔案,說我可以點進去看到所有的參加者,我名單一晃眼過去,我就問:「實習生〇〇〇有沒有要參加APYC?沒有看到他的名字。」她就說:「喔,因為他還沒填線上報名表。」所以我又再問一次:「那〇〇〇有要參加嗎?」她說:「有啊!但是我Excel名單上只算有填線上報名表的人。」哇咧~所以我要的這份名單是一份不正確的名單,也因此光是想弄清楚有多少人參加,沒有一個人可以明確地跟我說,最後我還是把名單整個檔案拿過來重新整理,最後是大家會來問我這次APYC的總人數有多少人,傻眼~
    讓學員自行分組的環節,我怎麼樣在頭腦裡面想像都想不到狀況會是怎麼進行,所以我也提議是不是有想法的人可以來操作著個環節,之後有個丹麥來的女孩子說她曾經有這樣分組的經驗,她可以協助,但是一邊討論著我們也發現,有些人只來頭幾天,有些人會遲到幾天抵達,有些人是演講者不參加小組,有些人身上行政工作太多也不參加,還有人需要翻譯等等等等一堆不同的狀況,這些都是分小組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的。到分組的時候,是這位丹麥女孩開了頭,剩下的操作與進行是我拿著麥克風帶領完成,但是事後我的頭也在痛,我好怕有人被遺漏沒有小組,而交回來的小組名單有些組別還是需要調整的,隔天我是抱著電腦,拿著一堆手寫回來的名單,一個一個慢慢確認,那時候心裡就在想:「我真的是沒事找事做,活動之前把組別分一分就好,何必搞成這樣。」也因為要確認這些小組名單,我隔天的課程都缺席。
    這只是其中一兩件小事情,很隨興的辦活動,但按他們的說法是:我們讓老天爺決定這一件事,整個APYC中這樣的狀況還真的很多,不得不說APYC能順利進行完,還真的是老天保佑。而每次當我提出為什麼不事前規劃一下,或是有些事情可以事前先處理,到活動當天就不用卡這麼多事情,他們就會回我:「曉芸,這是印度,相信我,事情都會順利的。不用擔心太多~

曉芸的總結

    很多人活動結束之後都會問我:「你覺得這次APYC算成功嗎?」這個問題好難回答,如果是看參加者,大家都開心,交到新朋友,學習到不同的新觀念,對自己有不一樣的認識,這樣算活動有成功吧。但是從籌備規劃這一面看,我覺得不是很成功,因為好多事情我覺得可以更有效率或是更精準,很多小細節事前沒有規劃好,導致我三不五時要上台做「大會報告」,有些事情重複一而再再而三的報告,講到我自己都煩了。對於課程的內容我也沒有太投入,一方面可能是那些議題我沒有太多的認識與興趣,另一方面我每個環節都在確認我等等「大會報告」要說的事情,很難讓自己投入在課程的進行中。
    我最享受的還是上午茶、下午茶跟吃飯時候,印度的茶點食物不吸引我,我喜歡的是這些「下課時間」跟大家聊天打屁,無奈這樣的時間好像不夠多,有幾位朋友一直到活動結束都沒有機會好好聊天。
    這次一起工作的伙伴都是老朋友,認識很久但是第一次一起做事情,感覺很奇妙,透過工作也加深我們對彼此的認識,不得不說這次一起工作的人實力都堅強,心臟也都很強,不然哪能一個活動讓他們這樣「隨興」搞,還不出大亂子的。只是我也跟自己說,我的心臟可以不用每天這樣提心吊膽的,在台灣的營隊,我還是不要這樣玩吧。

    感謝活動順利結束,感謝所有結交的友誼,透過APYC像是看到世界地球村的樣子,看似很有衝突的兩個國家人民,可以因為有這樣一個平台坐在一起上課吃飯,透過了解與分享進而接受彼此的不同,身為籌備團隊,讓我感覺再累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