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6

暑假 青年營隊

    暑假一般來說都是我最忙碌的時候,趁著學生放暑假,我趕快抓緊時間辦營隊活動。今年暑假跑了一趟河北協助一個約30位高中生的活動,一趟山西協助150位學生活動的其中兩天,回到台灣緊接高中生的充電營,國小生的少年營,最後在一個國中生的青苗營。
    我喜歡跟年輕人相處,感覺到他們的可塑性特別高,可以有很多的發展與可能性。在台灣比較能夠細水長流的陪伴年輕人,畢竟我住在台灣,大陸地區的年輕人比較像是蜻蜓點水般的接觸,能不能繼續保有互動,只能看緣分。
    這次在大陸的活動中,我負責和年輕人討論的主題是「認識自己」,我們先從「為什麼大人覺得這個階段的我們難搞」這個問題來聊。國高中生處在所謂的叛逆期,學生們自己說他們為什麼會叛逆,因為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開始想要自由,因為他們開始不聽從長輩的話,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喜歡跟朋友混在一起等等。我們花時間探討生命的本質,也認識在青春期除了生理上面的變化,心理層面又經歷什麼樣的旅程,最後回到在青春期的我們有責任學習表達自己,有責任主動讓別人來了解我們,因此越深入的認識自己,學習溝通與表達的技巧,學習情緒管理的能力,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功課。
    談戀愛也是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有興趣的話題,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堂課和一群國一的學生聊「戀愛」這個話題。戀愛有甜蜜的地方,他們覺得戀愛甜蜜的地方有什麼?他們給的答案都很有趣,像是被人關心的感覺、被人擁抱的感覺、有觸電的感覺、被人在乎的感覺、有人可以講心事等等;但是談戀愛也有風險與害怕擔心的部分,他們又擔心什麼呢?這個問題回的速度更快,怕被劈腿、怕小三、怕戴綠帽、怕被分手等等。稍後我們將話題討論到談戀愛最怕遇到「公主病」與「媽寶」的對象,有公主病的女生和是媽寶的男生,在生活中是一個孩子的角色,談戀愛的時候會期待對方像自己的爸爸媽媽般,享受被呵護、被疼愛、被照顧,但卻不一定願意一起分擔事情,或是替對方設想,體諒對方,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我們學習分辨女孩(公主病)和女人,男孩(媽寶)和男人,同時也學習如何讓自己長大成為男人和女人。一個男孩要跟自己的爸爸學習怎麼當男人,一個女孩要跟自己的媽媽協怎麼當女人,結果有一位小男生舉手說:「老師,我有問題,如果在那個家爸爸的注意力都在女兒身上,那這個家的兒子是不是就沒有機會變成男人?」我喜歡這樣的討論與互動,我跟他說青春期的我們有另一個新的能力,就是「主動」的能力,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處於被動的地位必較多,很多時候我們是等待大人來找我們、等待被幫助,但是青春期的我們,有能力開口,有能力移動,有能力做些事情,所以雖然爸爸注意力在女兒身上比較多,但是身為兒子的我們可以開口邀請爸爸,像是邀請爸爸一起去運動,邀請爸爸單獨出去吃飯等等,增加父子單獨相處的機會,慢慢的兒子也會被爸爸影響,漸漸學習成為男人。
    在這兩個活動中,看到很多在求救的生命,因為生活周遭所承受的壓力、期待,讓他們在生活中喘不過氣,透過逃避,透過帶面具,透過忙碌來麻痺自己,尋找一個可以呼吸的空間。很感謝他們願意敞開自己的生命跟我分享他們的困難與糾結,但生命的問題也不是一節課、一番談話就可以解決,與他們只有短暫的碰面聊天,但更多的是在心裡面祝福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找到力量面對自己的生活。
    在台灣的活動,我比較多是屬於後台的工作者,我協助高中生、大學生準備營隊,營隊現場是他們上場帶領,我在一旁觀看。今年暑假的營隊一方面很高興跟這群學生一起工作,特別是舊生,經過一次一次營隊的磨練,他們其實都具備某些能力,也因為營隊是他們熟悉的事情,很多時候不用我出聲音,他們已經看到哪個環節需要怎麼做,或是看的到需要補位的地方,各個發揮領導能力,完成一個個活動;但今年暑假也是我最後一次跟他們工作,因為9月開始我把台南的青年工作交託出去,也因此每一個活動辦完,就多了一份惆悵與不捨,畢竟他們曾經是我生活的重心。
    看著年輕人生命一點一滴的成長,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與喜悅,喜歡看到他們的笑容,喜歡看到他們對自己多一份自信與肯定,暑假活動能夠順利全部結束,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雖然放假的生活忙碌著,但今年暑假一樣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