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我看見

我看見
家庭日活動過程心得

從小經歷大大小小的表演、營隊,我被教育一個觀念「一個活動的舉辦,『過程』是最重要的,如果在過程中能夠累積一點東西,做這一件事情就是值得的。」很多人、事、物,我覺得都有所謂的「內」與「外」的不同,很多時候內與外不見得一致。像是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從外在看起來可能有光鮮亮麗的外表打扮,或是有淵博豐碩的學習、工作成就,我們以為這個人有一個很好的人生,但是經過了解後,我們可能發現他這些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是辛苦的累積,可能為了要維持這些漂亮的外表,內在付出許多心血與代價。一場演出的呈現,坐在觀眾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完美的表演,但是進入後台才知道有好幾位舞者是帶著傷上台演出,或是籌備演出的過程中沒有想像中的順利等等。真實是什麼?因為自己站的角度與高度的不同,我所看到的是一個面向,但是換另一個角度看,我可能會看到全然不同的東西。
今年家庭日的籌備,感覺跟以往不太一樣,以前家庭日會委託一個籌備小組承包,我覺得自己是站在外面觀望的一位,雖然有參加籌備會議,但是不需要講太多話,只需要了解狀況,然後想想看秘書處可以怎麼支援,想想看搭配活動主題,孩子活動的部分我可以跟青年志工怎麼工作。這兩年的家庭日籌備,我好像踏入了活動漩渦裡,我不再只是在一旁觀望的一位,我是籌備小組裡面的主力之一,團隊工作變成很大的挑戰。今年家庭日的籌備過程中,讓我有不同的看見與學習。

團隊工作
團結力量大,從小就知道的道理,但是,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麼樣做可以團結,只有不斷地聽到「你們要團結啦」。EQ協會做的任何活動,沒有一個是可以以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的,每一個活動都需要一個團隊,團隊工作、人際互動一直都是生命學習的課題。
我最喜歡的一個團隊樣子,每一個在團隊裡面的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可以貢獻,大家不是互相比較競爭,而是可以互相欣賞與包容,彼此截長補短,沒有特別要去爭取什麼光環或是聚光燈。就是因為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一個大活動我們才有可能做的面面俱到,做的完美。但這個前提之下,是大家都扮演自己最舒服的位置。
生命有一個驅動力,就是會想要挑戰自己的能力,一旦挑戰成功,伴隨而來的是對自己的成就感與肯定。也因此在一個團隊裡面工作,我們有可能也會去嘗試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挑戰自己欠缺的能力,希望從中能夠學習與增長。挑戰自己薄弱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一件風險的事,挑戰成功帶來的是好的感覺,但是挑戰不見得每一次都是成功的,特別是一件不擅長、不拿手的事情,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面臨到挫折感、失望、失敗的感覺、對自己的不認同、批判的聲音等等。
每個人面對這些負面感受的反應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成長經驗、我們的成長背景、家庭教育等等,讓我們有一個自動化的反應來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幫助我們跳脫自動化反應的,是後天對自己生命的認識與學習,當我對自己越認識,我知道自己遇到負面情緒的反應模式,我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到事情的發展脈絡,學習以一個溫柔的成人方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權力的擁有與使用
跟年輕人相處的時候,常常聽到他們想要擁有「自由」,但是隨著自由而來的責任卻讓他們有壓力,讓他們逃避,慢慢的我們身邊出現了很多享受自由隨心所欲,但是不願意面對後果,沒有能力承擔後果的人。我想隨心所欲做自己的自由跟承擔後果的能力,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不可能只有其一。
一個團隊的形成,會有不同的職位,因著不同的職位,也就有不一樣的權力,除了權力,同時還有壓力與責任,這好像也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為職位的不一樣,手中握有的權力也就不一樣,我覺得這是我在一個團隊裡面工作最難拿捏的地方,就拿這次家庭日來說,在家庭日小組裡面我是團隊隊員之一,我們有一位召集人,但同時間家庭日也是EQ協會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我同時也是EQ協會的秘書長,哪時要聽從召集人的決定,哪時要以EQ協會秘書長的身分站出來說話做事?
有時候我很感謝我有權利握在手上,因為這個權力我可以擁有做事情的自由,當我想要做一個活動的時候,我不用一關一關的往上去獲得准許,但是同時我知道我要為整個活動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負責。但是在握有這個權力的同時,我也害怕自己迷失,害怕自己的判斷不對,害怕我濫權,也因此每個決定都讓我戰戰兢兢。權力跟金錢一樣,我覺得是一把雙刃劍,運用的好可以推動很多事情的進展,運用不好便阻礙了許多發展的可能性。面對權力,如何保持心裡面的清澈度?我希望「權力」是一個我隨時可以放下捨棄的東西,不因為人性的貪婪與傲氣,變成「權力」的奴隸。

接受、放下、臣服
今年一直在這些課題上打轉。頂著一個秘書長的頭銜,有時候我覺得好有壓力,因為活動的執行常常是發包出去,做事的是別人,但是事情做不好的時候,責任是我要扛。如果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我身為領導者下錯了指令,那個後果我比較容易心甘情願的接受,最近發現自己最難受的是,一件事情按照別人想要的意思、方式在做,但是如果是一個不理想的後果,那個後果是我要去面對與承擔,只因為我是EQ協會秘書長,(每次想到這,心裡就特別冤,特別嘔)。我媽常常提醒我,頭銜越大的人,就是出來扛責任的人。
這次辦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內在小孩的抗議與憤怒,因為內在成人的無力感與決定,讓內在小孩需要一起承受後果。在開會的過程中,我決定閉嘴,在事情的進行中,我決定閉嘴,決定閉嘴是希望團隊裡面的人更有發揮的空間,我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也因為是處於被動的地位,所以不管發生甚麼事情,學習的是「接受」,縱使內心是有情緒的,也學習自我調適然後試著「放下」,對於結果有不滿意的地方,有覺得可惜的地方,但是也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老天爺默許發生的」,我要學習的是「臣服」。


一個活動,一個過程,一個經驗,一個學習。

2017-09-23

暑假大事一二三

     9月底,回過頭看今年的暑假,明明才23個月以前的事情,卻感覺已經過了好久。忙碌的生活已經是常態,以前在怎麼忙,都還有時間看韓劇,今年暑假我連看戲的時間都沒有。
    66日從印度回到台灣,短暫停留一個禮拜便去山東淄博協助青年營隊活動。7月一開始是一連串EQ協會的營隊,從高中生的充電營到國小生的少年營,最後一個是國中生的青苗營,就這樣7月也過了2/37月底北上新竹協助新竹教室的活動,83日再次飛往南京、合肥,也第一次去到雲南。818日回到台灣加入華人行動在台的短暫行程,94日前往日本,帶了一群台灣青年在富士山下有個43夜的營隊,活動結束的隔天飛往深圳,支援華人行動的深圳大會,終於在920日躺回我舒服的床上,享受在家的清幽。

認真的工作

    青少年營隊
    6月到現在,經手了5個青少年的營隊活動,接觸到大陸的學生、台灣的學生、還有日本的青年。不同的地方,年輕人受的教育、文化不一樣,對於生活裡的流行也有些許不同,但是面對到人生,經驗的卻是大同小異,生活的挑戰與苦惱都來自於對自我的認同,不知道怎麼面對別人的期待,擔心自己的未來,對於談戀愛的憧憬、和父母的相處、學校的課業壓力等等。
    有些朋友提醒過我不要為了辦營隊,而辦營隊」,細想之後,不可否認我喜歡辦營隊活動,我將營隊活動視為一個機會,因為有這些活動,我可以跟認識的年輕人打招呼趁機聊聊天,因為有這些活動,許多人我們可以年年都見上一面,因為有這些活動,看見身邊好幾位年輕人生命的進步、能力的增進,因為這些活動許多人找到的認同與歸屬感,而我自己也是在這一個一個活動中慢慢成長與學習。
    跟年輕人工作,生活不會太無聊,因為他們的花招很多、狀況也很多,但是也是經過這一年一年的工作,讓我確實體驗到年輕人需要的教導不多,他們需要的是很多的嘗試機會,很多的犯錯機會,透過自己的摸索與經驗,他們也從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我特別喜歡辦營隊活動,讓來參加的年輕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有一個暫停」的時間,營隊期間有很多的安靜」與自己相處,有很多的分享」,透過聊天來整理自己的想法思緒。
    今年也是我第二次帶台灣年輕人一起出國,現在跟這群學生出門是我很享受的一件事情。有趣的事情是我邀請他們出國,他們很少問要出去做些什麼事,只知道來日本參加營隊,也不會多問營隊內容或是要上些什麼課,可以感覺到他們完全的信任,他們也都有心理準備「跟著曉芸出門,不會太輕鬆,還要有所學習」。欣賞他們對人、事、物的好奇心,會想了解也會想嘗試,這樣的好奇心在許多年輕人身上已經慢慢找不到了,在活動期間也不常見到他們滑手機打發時間,因為每到下課時間他們都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光是看富士山、欣賞富士山就會讓他們差點忘記要回來上課。

    翻譯
    今年生活另一個大挑戰是擔任翻譯,從來不知道自己會跟英文打這麼深的交道。出國使用英文,目前覺得還可以,但是把聽到的英文翻譯給別人聽,特別是在課程中的翻譯,挑戰度是有的。今年2月邀請菲律賓的Aunty Alice來幫大學生上課,這是我第一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口譯,那時候還有人手一起輪流翻譯,感覺還好。7月底新竹教室再次請Aunty Alice來台灣授課,因為之前有合作過,老師要上課的內容我都算熟悉,所以我再次前往當翻譯。在新竹市一連串5天的工作坊,為三個不同的群體舉辦,這次只有我一個人當口譯,明顯感覺到自己第一天、第二天狀態都還OK,第三天、第四天到了下午頭腦就開始運轉緩慢,下課的時候都開始放空,到了第五天,整個腦袋很快就呈現像水泥的狀態,轉都轉不起來,那天能夠完成翻譯的工作,自己也佩服起自己來了。
    日本的青年營,雖然99%的人都聽得懂中文,但是因為最後一天的講師是日本老爺爺,全天會用英文上課,所以我們還是決定前面三天也都是全程英文進行,讓大家熟悉聽英文。我除了協助帶領靜默時間外,剩下的時候也是擔任口譯,這次感謝有香港的君逸一起翻譯。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翻譯一個我不熟悉的課程,可以感覺到自己的頭腦分兩個部分在運轉,一方面要翻譯,一方面又要自己想辦法趕快理解老師在講什麼,他想要教的訊息是什麼,因為如果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我很難透過翻譯幫助其他人了解老師在說什麼。
    到了深圳大會,我繼續翻譯,整天在講話,雖然來到深圳,我們翻譯小組多了許多人手,但是也因為來參加大會的外國人有點多,下午的時間各個都參加不同的工作坊,翻譯小組裡面的人通通都下場。到了晚上我明顯感覺到自己想要閉嘴,雖然好多人我都希望有時間跟他們個別聊聊天,但頭腦已經當機,嘴巴也累了,暫停了所有社交活動。

    分享會
    八月去大陸,本來是受邀在南京辦國小生的營隊,不知道是因為消息發太晚,還是人氣不夠,招生沒有成功。但是機票已經買了,想說還是去一趟,本來是以辦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後改成見見華人行動畢業的學弟妹,同時間我跟妙妙深受許多南京、合肥的朋友捐款支持生活費,所以也舉辦了分享會,跟有捐款支持我們的人分享我們的生活及目前在做的事情。
    透過安排,我跟妙妙分別在南京、合肥、雲南舉辦了四場分享會,這四次的分享也讓我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與生命,除了分享自己目前的生活,大家另一個好奇的是身為劉老師的女兒是怎樣長大的,我也分享了很多小時候的經驗,也感謝大家熱烈的回應與提問。
    在雲南的分享會,第一次跟著玩直播,看著一台手機架在我前面,挺不習慣的。聽著被告知有2000多人透過直播看到我們的分享,也讓我感到好害羞阿。但是不得不佩服現在這些科技產品,有時候覺得它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透過網路可以跟不同國家的人聯絡,但有時候也因為它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各個成了低頭族,沒有直接面對面的聯繫情感。


趁機的玩樂

  工作之餘,不能忘記玩樂。有的時候因為不同原因有機會到不同城市、國家,以前的行程安排容易就是排活動營隊,少了機會去認識那個城市的風貌。現在每次跑出去,特別是一個新的地點,我都會加入一兩天純粹當個觀光客,畢竟一趟機票費也是錢啊!

    山東 濟南
    6月份應邀約前來山東淄博,協助帶領一個專為國三畢業生及高三畢業生的營隊活動,趁他們大考結束,放榜之前的空檔,來做做不一樣的事情,學習自我認識、情緒管理,也思考一些人生大道理。
    趁著營隊有一天的自由時間,我們可以出去走走,滑著手機看一下地圖才發現我們離黃河不遠。中國兩大河流長江與黃河,以前課本背的要死,也聽說了好多故事,長江已經有機會看了好幾次,但是卻從來沒機會看一下黃河。感謝有專人帶我們去黃河下游,走一走河畔的公園,也對黃河的地理與歷史有多一點的認識。眼前一條安安靜靜的水流,好難想像她的年紀和所孕育出來的中華文化。
     我們的飛機從山東的省會濟南離開,對濟南這個地名不陌生,當年還珠格格電視劇我超迷的,夏紫薇的媽就是在濟南大明湖畔跟乾隆皇帝有一段故事。上飛機之前保留一天自己在濟南走走看看,大明湖也是一定要去望一眼。到了濟南做功課,才知道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除了去大明湖想像電視劇裡的場景外,被稱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也不能錯過。

    雲南 大理 麗江
    雲南也是一個想了很久的地方,這次感謝侑霖與輔珊的招待,特別帶我們去一趟大理和麗江。雲南可以走走看看的地方真的太多了,這次的短暫拜訪時間真的很匆促,但是有經驗豐富的侑霖在,很多該看的地方我們都看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認識「茶馬古道」,一個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貿易要道,我們去看的幾個古鎮都是因為是「茶馬古道」必經之路,而發展出來的城鎮。
    侑霖一直跟我們說在麗江可謂豔遇之都,因為商業化的影響,很多古鎮裡的餐廳都有酒吧和駐唱歌手,常常花些時間在酒吧裡,很容易被搭訕。但是我們也抽訪去看了「茶馬古道博物館」,裡面的介紹卻是180度另一個說法,博物館裡面說麗江是「世界殉情之都」、「亞洲自殺王國」,當男女雙方的感情不被接受與祝福的時候,他們就會抱著「生不同襲,死同穴」的念頭,相約上雪山跳下殉情,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有比較開放接受自由戀愛。
    大理麗江是少數民族的自治區,除了欣賞風景之外,同時間也去認識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去詢問一些背後的典故與故事,真的很有意思。這一趟開車旅行,也是我第一次跟一隻大型阿拉斯加犬出遊,帶著一隻大狗狗出門,跟帶著一個23歲小孩出門差不多,一路上很多行程都是因為「乖乖」而安排,像是住的旅館、吃的餐廳等等,拉著「乖乖」出門看到了他的狗氣沖天,不只路過的人會多看兩眼,連路過的狗都喜歡來找「乖乖」。

    日本
    今年光是日本就飛了兩趟,11月還有一次。但是這次是帶學生一起出門,感覺很不一樣,帶他們去走走我曾經去過的景點、吃過的餐廳,我們也一起到富士山附近參加活動。活動場地,從房間窗戶就可以看到富士山,短短4天看到富士山的萬變風姿,她沒有動也沒有做什麼,但是因為天空、太陽、雲彩,讓富士山千變萬化,常常我們就靜靜的坐著欣賞她。
    一直都很喜歡跟大自然接觸,跟大自然有所連結的時候,就會覺得心情特別的平靜,這次的營隊課程設計也有很多時候去尋找與大自然的關係,觀察大自然,也感覺自己的內在,生活一陣子我想有一個這樣的充電機會是很棒的。



    暑假的忙碌行程暫告一個段落,但是後面還是有滿檔的行程等著我,都不知道我是在工作還是在玩樂,但是我覺得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每天做的事情沒有讓我覺得我再浪費自己的生命,或是虛度自己的時間,很感謝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也期待未來的每一天。

2017-06-08

走出華人社群 華人行動在印度

    2010年我爸媽開始舉辦華人行動」培訓活動,連續三屆的華人行動服務都在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使用華語,服務華人。華人行動」最終目標是希望看到華人走出世界、服務世界,今年第四屆「華人行動」第一次派了一組到印度服務。我們這一組總共10人,5位應屆學員,再加5位畢業學長姐。
    57日我(華一)、妙妙、玟瑛姨(華二)從台灣先行到印度打點,59日華四學員從上海崇明島出發,在機場與學姊丁非(華二)一起前往印度,並在孟買機場與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潤崧老師相見,510日我們整批人馬在印度道德重整的國際訓練中心集合完畢。
    在印度的一個月,因為跟著一個團隊,因為有一個任務,所以這次做的事情很不一樣,也有不同於以往的感受。
中國與印度
    這次來印度,可以感受的到中心長輩的興奮與喜悅,因為這是中心第一次同時有這麼多華人住在這裡,更開心的是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
    某方面來說中國跟印度的關係很糾結。兩邊都是泱泱大國,土地領土、人口數都是全球數一數二,兩邊有類似的基本條件可以競爭。這一趟出門常常被問到的是類似的問題:中國到底怎麼訓練選手?為什麼你們可以有這麼多面金牌,印度一面都拿不到?中國的經濟是怎麼起飛的?為什麼你們可以進度這麼快,印度卻進步的慢?
    這趟來感覺中國的夥伴應酬的特別辛苦。在印度有關中國的訊息都是間接而來,大家對中國超級無敵好奇,難得這次有一位來自中國的華人,活生生地站在他們面前,感覺長輩們都抓緊機會問一大堆的問題,有的時候我聽到問題我都很想笑,像是:那你們衣服都穿什麼?像我們這樣的衣服嗎?在中國生活辛苦嗎?這也讓我再次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百聞不如一見」。
    中心長輩們的興奮,還有一方面是看到華人跟印度人建立友誼,他們都說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歷史是全球最悠久的兩大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與精神,相信這兩大文化也可以給世界帶來道德人文的進步。
生命工作在印度
    在華人社群裡面,「華人行動」提供主要的服務有:生命敏感度及深度醫治工作坊、講座、一對一談話,我們以家庭成長、個人學習為主軸,所有的活動都是在帶領一個人更深入的認識自己與家庭。來到印度因為不知道大家的接受度如何,也不了解印度的思想與文化,感覺這一趟來是學習、摸索、打探、接觸、試水溫的。
    4個禮拜的時間,我們花了3個禮拜在中心,協助兩個會議的進行,也全力陪伴中心的實習生們。有2天的時間去普拿,最後1個禮拜一組在孟買,一組在哲雪普,我最後是從哲雪普來到加爾各答後,回到台灣的。
    我這次最享受的是和不同的年輕人聊天,透過聊天幫助他們看見自己,也看見原生家庭對他們個人生命的影響,也透過提問讓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未來的路。感覺印度現在的思想就像是早期的台灣,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目標是成功,追求著家人對他的期待、社會對他的看法,一切都是外在那件華麗的外套,但是內在是空虛的,在這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轉大人,我覺得是一個過程,小時候我們的長大需要的是外在的眼光與肯定,這是我們生存的養分,但是當我們要轉大人的時候,更多的注意力應該要轉向自己的內在,學習成為自己的照顧者,不然生命會過得好累。
    華人行動在印度做的事情可能不多,但是我覺得我們最大的一個工作,是以生命影響生命,每位我們接觸的人可以感受到我們生命的力量,可以看到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愛與喜悅,佩服我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分享,看著我們的生命狀態,讓他們有許多的思考。
    有機會帶領課程的時候,我們也試著把大家的注意力往內看,透過「深入了解」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學習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對參與課程的人來說,這些說法與看法都是很新很新,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看事情的。
一個人和一群人
    這一次來印度也感覺到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差別。一個團體能做的事情跟一個個人不一樣,因為是一個團體光是站在一起就吸引注意力。在中心的餐廳裡面看到一個華人跑來跑去,跟看到一群華人跑來跑去,感覺很不同,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因為團體而被放大,開會、翹課超級容易被點名的。
    但是也因為一群人,大家對我們有好奇心,更多的機會被問問題、被聆聽,我們也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透過故事讓大家認識華人行動,認識我們在做的事情,也透過我們認識華人世界。
    我想一群有在慢慢整理生命的人湊在一起,也是不一樣的,中心的實習生很喜歡跟我們打混聊天,他們說跟我們在一起感覺很輕鬆,每一次的聊天談話也都有收穫,我們對周遭的人有正面的影響力。
    華人行動走出華人社群,將雙手延伸到不同地方,讓大家看到不是只有賺錢的地方才有華人。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跟印度結下更深的友誼,也希望在華人行動之後,會有更多的華人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我自己很喜歡這次的時光,感覺一個月太少,因為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陪伴生命也是需要時間,同時也感覺幸好只有一個月,因為我超想念台灣的火鍋、清湯。今年年底還需要再飛一次印度,今年的亞太青年營在印度舉辦,加上明年是印度中心的50周年慶,一起去共襄盛舉。

2017-05-18

I am in India again

Hi from H.Y. I am now in Asia Plateau, India. I arrived on the 7th May with Nana and Joyce, and later on there are another 7 people arrived. Totally we are 10 and we are here as a small group from Chinese in Action program. We are doing our outreach in India for a month.


A little bit update before I arrive in India. I was back from India to Taiwan on 1st March. At the same day my parents went to China for Chinese in Action, and since then I haven’t see them face to face. Thank you to all the teleology for us to keep in touch. After went back to Taiwan I was back to the busy life with my students, I did one to one talk with them. Within 4 days I talked to 10 of them and each of them at least 1 hour, plus arranged two sharing meeting for the four students who went to India with me on Feb and Nana, who had finish her internship in AP. On 9th March Nana and I went to Japan to help with the Sep youth camp. Thank you for the Japanese friends looking after us. It was nice to catch up with different people and visited different places.


Back to Taiwan on the 18th March and stay till the 7th May. Life was occupied with training the students, EQ office administration work, Dao Dao (my niece), and dance practicing. End of April, APRG (Asia Pacific Region Gathering) held in Taiwan. Even I was not fully participated but still happy to meet so many friends and busy having time with them, take them around seeing Tainan.


So now Chinese in Action (CinA) is in India, 10 of us, four from China, five from Taiwan and one from Malaysia. This is CinA first time trying to do service in a non-Chinese community. We are here to give our head, our hand, and our heart. The first thing we did was supported the Family Conference in AP. Amazingly to see how three groups (CinA, AP interns, coordinators from Mumbai) work together without much time for team building.


We also had time to meet with the seniors in AP. At the beginning I thought we can hear more from the seniors about their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but later on I can see they were also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us, they wanted to hear from us more. Through the family conference we had a chance to get to know the interns. And there is another group in AP at the moment, they are the IFL (Initiatives of Change for Life). We also had a time to hear from them and had interaction. Grampari is another super place to visit. They are part of IofC in India and focus on rural service. It was interested to know how they helped the village in different ways. 


It was nice to be back.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come to India in the summer time. Another new experience.

2017-02-28

2017 印度小分享

    生活一直馬不停蹄,一直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挑戰的事情進行著。年初從印尼回來,馬上投入協會青年活動的籌備,少年營做了那麼多年,已經有一套做事的方法,沒有特別有壓力的在短時間內弄一個活動,已經慢慢成為生活中的常態。這次少年營有很無言的故事,從中也好好學到了一課,沒有打擊到自己做青年工作的決心,反而覺得更要努力,因為有更多的生命等待著被看見、被幫助。今年過年忙著翻譯青年營的課程內容,覺得今年的過年特別充實,天天跟英文打交道,英文能力有被挑戰了一下。一放完年假,辦公室還沒有開工,我就又忙著青年營的進行。今年青年營邀請一位菲律賓的講師,還有兩位日本年輕人參與,儼然成為一個外語的活動,每位台灣參加者的英文都有被逼到的感覺,訓練著英文聽力,也挑戰著說英文,聽著大家的回饋,明年再換一個外國老師來上課。
    青年營結束的隔天,我便帶著四位大學生,跟著印度媳婦菡亭及小寶寶,一起前往印度。生命的投資需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帶著年輕人出來見見不一樣的世界,是在打開他們生命的廣度。一趟旅行結合多種不同目的,機票費算是值得,這一趟出來不但讓大學生體驗生活,也陪菡亭和寶寶回印度的家,讓一位新手媽媽不要太手忙腳亂的旅行。大學生在印度11天後回台灣開學,我則是繼續留在印度和妙妙會合,在印度小小旅行一下,見見朋友、長輩,也商討華人行動來印度服務的細節。


    這次帶著四位大學生出門,沒有丟臉。他們四個有讓印度朋友驚訝的成熟度,願意嘗試每一件事情的意願。來到印度,每一件事情都沒有所謂的「事先安排」,基本上變化都比計畫來的快,但是他們也無條件的配合,整趟旅行沒有聽到太多的抱怨,這是我欣賞這四個年輕人的地方。每天也沒有安排滿滿滿的行程,因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身體、心裡都需要時間適應,大學生們好像在台灣從沒好好睡覺過似的,來到印度後超級無敵會睡,每天都可以10點左右準備睡覺,早上8點起床,白天有時候還去睡午覺,他們超久沒有過這樣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菡亭家在印度的鄉下,鄉下的生活比較悠哉,生活步調放慢許多,但是鄉下的生活也有許多的不方便,大學生們體會到每一個「享受」的後面,需要付出許多的體力與心力。餐餐要自己動手煮,想要喝蕃茄濃湯,要先煮蕃茄,再將蕃茄去皮打入果汁機,之後慢慢熬煮。想要吃印度餅,就要從麵粉揉成麵糰開始,想要喝牛奶,早上需要去擠牛奶,想要中午加菜吃魚,需要先去後面池塘釣魚,就連想要洗一個熱水澡,也要提早30分鐘先燒水。但鄉下的不便利也讓生活中充滿不同的樂趣,這11天過完回到台灣,他們都有一股莫名的成就感。看著他們,我相信台灣年輕人求生存的能力是有的,但是在台灣一切太便利,生活裡面很多事情爸爸媽媽都照顧好好的,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也就相對減少許多,生活中少了許多需要自己動手的事情,他們的手就只好去滑滑鼠跟滑手機,能從生活中體會的成就感也就相對減少了。
    從加爾各答機場送他們回台灣,和妙妙碰上面後,我們一起搭夜車回菡亭家,四個小時的車程,凌晨四點要下車,是另一個新體驗,要不是有菡亭的老公同行,我還不敢做這樣的嘗試。超怕我們睡不起來沒有下車,三個人訂的鬧鐘時間都間隔五分鐘,一整路我可以感覺到自己有睡無睡的樣子。本來是預計四點左右抵達哲雪普TATA火車站,然後轉4:30區間車到家附近的小車站,在走路約10分鐘回家。緊張的是火車誤點,4:25才抵達TATA,車站一晃有五個月台,5分鐘要下車,從五個月台中找我們的區間車,再上車,真的要眼明手快,我們一進區間車裡,人都還沒坐穩,就發車了。


    我和妙妙在菡亭家多待上3天,然後我們就從印度的東部飛到印度的西部孟買,在孟買先住上一夜,再搭5個小時的巴士上山,來到道德重整在印度的會議中心Asia Plateau。再次回到中心,有一股熟悉的陌生感,見到許多長輩是開心的,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是開心的。在中心的時間,有時候參加中心的活動,有時候跟實習生聊聊天,有時候找長輩商討華人行動、其他一起工作的可能性,還有很大的時候處理一些台灣的事情。
    本來以為一切都很順利,沒想到突然發現妙妙的簽證有問題,如果沒有處理,妙妙要離開印度的時候會出不去。妙妙這次來印度是申請工作簽證,在簽證的最下方有一排小小的字,說明妙妙在抵達印度後的14天內要去警察局辦理登記。去年9月妙妙來到印度後沒有去登記,這樣要出海關會有麻煩。這一個情況,打壞所有預定的行程,我們需要先去警察局再去外國人登記辦事處。整個過程細細回想,只能說老天爺有在照顧。
    再來印度前,我沒有打算上中心的,但是華人行動要來印度服務的事情,如果可以先跟一些長輩溝通,是挺好的,跟妙妙來來回回討論也安靜,最後決定花錢改機票,提早幾天從東邊飛到西邊來。感謝老天爺讓我們決定要去中心一趟,要不然也不會發現妙妙的簽證有狀況,在中心裡有一切的支援可以協助我們處理這一件事情,如果是我們自己面對到這狀況,還真的不知道可以從何下手。


    渡過印度幾個國定假日,辦公室恢復正常上班,我們前往中心附近的大城市去辦理登記,耗費一整天的時間,終於拿到一張證明,有著這張A4的證明,妙妙可以順利離開印度。我們隔天就下山,但人算真的不如天算,早上坐上巴士,才開30分鐘,巴士就拋錨了,這樣一等待又過了兩個小時,之後又來一台巴士,沒想到是臥鋪巴士,我跟妙妙就兩個人擠著一張小床,一路4個小時來到孟買,能夠平安順利抵達,真的再次感謝老天爺。

    今天我們就要回台灣啦,在印度的旅行充滿著不同的故事,希望這最後一段回家的路可以正常一點,不用再有突發事件。這次離開印度沒有太感傷,因為5月又要回來,跟印度的朋友說再見,大家都說你們乾脆別走了,可能也是因為他們都這樣說,所以我跟妙妙的回家之路充滿著挑戰。

2017-01-08

2016年最後一飛,迎向2017年

2016年最後一飛,迎向2017
    20158月我讓自己放長假,開始充電的流浪,大半年的時間走過9個國家,拜訪29個城市與小鎮,路過19個機場,坐了26架飛機,這在我自己的生命紀錄裡是一個里程碑。2016228日回到台灣,本來以為自己會暫時在台灣穩定一陣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接下來的日子裡面,飛出去的時候還真的很多。

三月 韓國 參加婚禮

去韓國參加朋友的婚禮,體驗到一場只在電視裡看過的傳統婚禮儀式,還接了我人生的第一束新娘捧花。11月再次路過韓國,當初的新娘子已經大腹便便,更在12月底產下一位健康的寶寶,能夠陪著朋友一同經過她人生的重要時刻,深感榮幸。



四月 南京 充電營

華人行動畢業生,我們在各自的城市努力為生命工作,4月在南京特別辦了一次充電營,各方人馬一起來分享經驗、一起充充電力,短短的幾天,很多深刻的分享與互動。

六月 河北 沒水之旅

第一次來到石家莊,第一次設計活動給一群身心障礙的青年,從和他們的互動中,看到很多生命難能可貴的地方。也跟他們一同經歷三天沒水,不能洗澡、生活不便的臭臭日子。回程又遇到台灣華航的罷工,輾轉從小三通回來。



七月 福州、南京、合肥、上海

7月初台灣的營隊忙完,再次去了一趟大陸,走訪四個城市,工作量不多,除了一場快要發瘋的兩天國小生工作坊外,其他的行程都是見見朋友,聊天也透過近距離的生活互動來彼此認識與關心。自從6月開始,我跟妙妙也受到許多大陸朋友的捐款支持,讓我們更無後顧之憂地為青年生命奔跑。


八月 印尼 亞太青年營

身為台灣代表團,我們有4位來參加亞太青年營,10天的營隊活動,我協助課程的進行,小組、工作坊的帶領,三不五時也幫忙翻譯一下,雖然忙得昏天黑地,但是跟人的互動、聊天還是我最享受的部分。


十一月 日本論壇

這是突然的行程,跟著我爸媽一起去日本,有機會和一些日本年輕人工作,感覺未來可以有很多的互動。回家途中也順道去韓國4天,感受到濃濃的秋意,街上樹木的顏色有著豐富的變化。


在台灣的生活,也沒有閒著的時候,青年工作照常進行著,每兩個禮拜的培訓,抽空去他們打工的地方探班,或者約吃飯聊天。能夠陪伴青年生命的成長,是我一直很願意投入自己時間的地方,但是看到現在許多協會的青年活動招生不易,也讓我不斷地在反思與觀察,是不是這個工作已經做到一個飽和點,我該換換形式或是換換對象了?
    9月之後的辦公室,少了妙妙的出現,妙妙過去幾年一直是我身邊的一位小幫手、好姊妹,9月她去印度深造,辦公室裡少了她的身影,還真需要時間適應一下增加的工作量。10EQ協會也有一年一度的大活動,家庭日,忙到天天加班,但是看到參加者當天臉上的喜悅與收穫,心裡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很多的活動、很多的過程,回過頭看有衝突、有掙扎,更有滿滿的感恩。

12月最後一飛  台灣-馬來西亞-印尼-馬來西亞-台灣

  8月去印尼的時候,跟當地的團隊有很多的互動與交流,特別是聽到他們有意願在回教社群裡推動家庭的學習、生命的成長,當時的想法是:「華人的世界,我們華人可以自己來做,但是回教的社群,不是靠我們華人來做,而是他們要能夠自己來。帶領與推動生命的成長,帶領者自己的生命整理的深度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自己的生命整理得越深越細膩,帶出來的活動,看事情的見解就有不一樣的質感。印尼團隊每個人都還年輕,生命有好多大決定還正在經歷:找工作、談感情、結婚、建立家庭、有孩子等,他們是一個很需要被陪伴的團隊。」

    因為這樣的念頭,當聽到馬來西亞林潤崧老師12月要去幫印尼團隊培訓種籽講師,我就說:「我也一起去吧,松哥做培訓,我去見見你們。」培訓地點依舊是萬隆,台灣飛萬隆,飛機飛得亂七八糟,還要花一整天的時間,松哥建議我飛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有直飛萬隆的班機,所以這一次我先飛馬來西亞,然後再跟松哥一家一起旅行到印尼,在培訓營地萬隆我待上5天,之後去雅加達,然後再從雅加達回吉隆坡,停留四天後回台灣。

馬來西亞
    好一陣子沒有去馬來西亞,能夠有這次的停留感覺像是撿來的機會,剛好可以和松哥一家相處,也可以見見一些好一陣子沒見的朋友。這次在馬來西亞的時間,松哥他們帶我去看一場馬戲表演,很特別的經驗。我也花時間和翠菁相處,翠菁帶我去見識馬來西亞的漁村生活,謝謝他們,當然還要謝謝許多請我吃飯的朋友與長輩,到馬來西亞沒有去陌生地方的感覺,更多的是像回去見見家人一般的情感。
















印尼  萬隆
    印尼朋友Huda2008年國際生命行動中,我們是同學,但是沒有機會在同一組工作,最近幾年才跟他漸漸熟悉,而他的太太Nenden對生命工作非常的認同與投入,松哥就是應他們夫妻的邀約去印尼協助做培訓。我在萬隆的幾天幫忙的是個別談話,分享自己的經驗,也讓他們問問題。一看到松哥設計的培訓內容,我心裡都替他們捏了一把冷汗,松哥的課程分量很重,需要很多的體力與專注力來吸收,我只是坐在旁邊聽課,到了晚上也可以累到不行。


    剛抵達印尼,我需要適應的是生活步調的減慢,在台灣的我步調很快,事情很多,生活中是一件接著一件事情,但是到了印尼,沒帶電腦出門,從很多事情到沒有事情可以做,從頭腦不停地在運轉到可以完全放空,這是我享受出國的原因之一。

    在萬隆我們15個人住在一起,但是只有兩間廁所。我是一個早上需要長時間享受廁所的人,看到這個多人卻只有兩間廁所,我開始思索我可以哪個時段使用廁所又不打擾到大家。平時參加營隊或是去過團體生活,大家都喜歡晚起,所以我只要早起一些些,我就可以享受廁所,但是在印尼他們凌晨4點半就起床禱告,有些人禱告完回去睡,有些人就乾脆起床,如果我想要早起用廁所,根本就需要在4點半以前起床。所以前面的幾天生活,我都在尋找我可以不受干擾使用廁所的時機,只是在印尼,食物也需要適應,蔬菜水果都吃的不多,上大號變成是我天天在煩惱的一件事情,排便不順就覺得生活不順。

    在萬隆的最後一天,我吃到了不乾淨的食物,下午就開始發燒,我從下午開始睡覺,睡到隔天早上,燒退了但是感覺到身體裡面有東西,需要吐出來不然就是拉出來。薇妮姊讓我吃了酵素,果然沒多久就跑了廁所。拉了肚子之後,也沒有太大的胃口,想說就讓腸胃清一清,拉到最後都變成拉水,之後我的生活就變成有吃東西,就會拉肚子,沒吃東西就稍微好一點。帶著這樣的身體,我旅行3個小時的車程來到雅加達。



印尼 雅加達

    來到雅加達,沒有活動,全部都是拜訪朋友。每一位朋友也真的很認真地接待我,大家都有個想法「客人吃得好,吃的開心,就是主人招待的好」,所以他們非常努力的帶我去吃東西,可憐的是我的身體根本沒辦法負荷印尼的食物。拉了肚子之後好想找個清粥小菜,但是印尼的食物偏偏都是超辣、多油、重口味。

    因為肚子的關係,我覺得我這次根本就是一個難搞的客人,大家都不知道該拿我怎麼辦,所有弄來給我吃的食物我通通都拒絕,問我要吃什麼,我都說喝水就好,我不餓,搞得他們不知從何下手照顧我,真是辛苦他們了。現在回想也覺得好玩,在印尼的時間,我從本來擔心都沒上廁所,到後面是擔心隨時都想拉肚子,需要一直跑廁所的狀態。從中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心思去想別的事情,要不然光是煩惱身體狀況,就佔去大半精力。

    每每來到印尼,活動都是在萬隆舉辦,我來印尼好幾次只去過雅加達跟萬隆,這事也常常讓我拿來跟印尼朋友開玩笑地說:「我認識的印尼只有兩個城市。」


    我在雅加達的時間,像是被人接力賽一般的照顧,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行程安排,不管他們怎麼安排我都開心,因為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有足夠的時間分別跟他們相處聊天。有兩天我是坐機車旅行,車程約一個多小時,來到另一個城市茂物(Bogor)。因為朋友家房間不夠,決定安排我住旅館,但是因為旅館的名字相像,所以從網路上訂房的時候陰錯陽差地訂到一間新開的旅館,價格新台幣1200元左右,但是房間設備卻像是5星級的飯店,我住在16層樓高,還可以鳥瞰城市及享受夜景,最開心的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馬桶,還有熱水澡可以洗,那天晚上朋友們說對不起,只能讓我住旅館,殊不知我心裡可開心這樣的安排。
    

    從茂物回來後,肚子還是不舒服,因此我決定斷食,徹底清腸,第二位接待我的印尼朋友也非常的尊重我的決定,不勉強我去吃東西,也讓我在他們的辦公室好好休息。我也有去這一位朋友工作的地方,跟一群幼稚園的老師聊天分享,聽老師們問的問題,可以看到一群充滿著擔心的媽媽們,家裡高中生的孩子,擔心他們的學習,擔心他們的交友,但是談到學校裡的孩子,每一位都是我佩服的熱血老師,他們對孩子的細心、用心,讓我覺得能在這間學校讀書的孩子真是幸運。



    最後一天的印尼行程,我去水上樂園玩,本來擔心沒有帶游泳衣不能去玩,但是印尼規定是有,執行力薄弱,我一件背心一條短褲也可以下水玩,四條滑水道玩得不亦樂乎。我都跟他們說:「除了拉肚子之外,我超享受這一趟的,參加活動常常忙東忙西,跟大家交流的時間也少,但是這一次除了有聊天,還有一起做些不一樣事情的經驗,開心!!




迎向2017
    2017年才剛開始,但是翻翻我的行事曆,事情已經安排到9月了。接下來這一年也是常常飛,日本、印尼、大陸是我很願意投入與付出時間的工作地方,台灣的青年工作也在持續進行,遠距離陪伴一個生命是挑戰的,想說趁自己還有體力也單身的情況下,能飛就飛。現在的生活,好多事情想參與,好多事情可以做,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很期待自己的2017年。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