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爸媽開始舉辦「華人行動」培訓活動,連續三屆的「華人行動」服務都在台灣、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使用華語,服務華人。「華人行動」最終目標是希望看到華人走出世界、服務世界,今年第四屆「華人行動」第一次派了一組到印度服務。我們這一組總共10人,5位應屆學員,再加5位畢業學長姐。
5月7日我(華一)、妙妙、玟瑛姨(華二)從台灣先行到印度打點,5月9日華四學員從上海崇明島出發,在機場與學姊丁非(華二)一起前往印度,並在孟買機場與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潤崧老師相見,5月10日我們整批人馬在印度道德重整的國際訓練中心集合完畢。
在印度的一個月,因為跟著一個團隊,因為有一個任務,所以這次做的事情很不一樣,也有不同於以往的感受。
中國與印度
這次來印度,可以感受的到中心長輩的興奮與喜悅,因為這是中心第一次同時有這麼多華人住在這裡,更開心的是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
某方面來說中國跟印度的關係很糾結。兩邊都是泱泱大國,土地領土、人口數都是全球數一數二,兩邊有類似的基本條件可以競爭。這一趟出門常常被問到的是類似的問題:中國到底怎麼訓練選手?為什麼你們可以有這麼多面金牌,印度一面都拿不到?中國的經濟是怎麼起飛的?為什麼你們可以進度這麼快,印度卻進步的慢?
這趟來感覺中國的夥伴應酬的特別辛苦。在印度有關中國的訊息都是間接而來,大家對中國超級無敵好奇,難得這次有一位來自中國的華人,活生生地站在他們面前,感覺長輩們都抓緊機會問一大堆的問題,有的時候我聽到問題我都很想笑,像是:那你們衣服都穿什麼?像我們這樣的衣服嗎?在中國生活辛苦嗎?這也讓我再次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百聞不如一見」。
中心長輩們的興奮,還有一方面是看到華人跟印度人建立友誼,他們都說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歷史是全球最悠久的兩大文化,有著豐富的人文與精神,相信這兩大文化也可以給世界帶來道德人文的進步。
生命工作在印度
在華人社群裡面,「華人行動」提供主要的服務有:生命敏感度及深度醫治工作坊、講座、一對一談話,我們以家庭成長、個人學習為主軸,所有的活動都是在帶領一個人更深入的認識自己與家庭。來到印度因為不知道大家的接受度如何,也不了解印度的思想與文化,感覺這一趟來是學習、摸索、打探、接觸、試水溫的。
4個禮拜的時間,我們花了3個禮拜在中心,協助兩個會議的進行,也全力陪伴中心的實習生們。有2天的時間去普拿,最後1個禮拜一組在孟買,一組在哲雪普,我最後是從哲雪普來到加爾各答後,回到台灣的。
我這次最享受的是和不同的年輕人聊天,透過聊天幫助他們看見自己,也看見原生家庭對他們個人生命的影響,也透過提問讓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與未來的路。感覺印度現在的思想就像是早期的台灣,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目標是”成功”,追求著家人對他的期待、社會對他的看法,一切都是外在那件華麗的外套,但是內在是空虛的,在這過程中迷失了自己。
轉大人,我覺得是一個過程,小時候我們的長大需要的是外在的眼光與肯定,這是我們生存的養分,但是當我們要轉大人的時候,更多的注意力應該要轉向自己的內在,學習成為自己的照顧者,不然生命會過得好累。
華人行動在印度做的事情可能不多,但是我覺得我們最大的一個工作,是以生命影響生命,每位我們接觸的人可以感受到我們生命的力量,可以看到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愛與喜悅,佩服我們願意敞開自己的分享,看著我們的生命狀態,讓他們有許多的思考。
有機會帶領課程的時候,我們也試著把大家的注意力往內看,透過「深入了解」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學習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對參與課程的人來說,這些說法與看法都是很新很新,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這樣看事情的。
一個人和一群人
這一次來印度也感覺到一個人與一群人的差別。一個團體能做的事情跟一個個人不一樣,因為是一個團體光是站在一起就吸引注意力。在中心的餐廳裡面看到一個華人跑來跑去,跟看到一群華人跑來跑去,感覺很不同,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因為團體而被放大,開會、翹課超級容易被點名的。
但是也因為一群人,大家對我們有好奇心,更多的機會被問問題、被聆聽,我們也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透過故事讓大家認識華人行動,認識我們在做的事情,也透過我們認識華人世界。
我想一群有在慢慢整理生命的人湊在一起,也是不一樣的,中心的實習生很喜歡跟我們打混聊天,他們說跟我們在一起感覺很輕鬆,每一次的聊天談話也都有收穫,我們對周遭的人有正面的影響力。
華人行動走出華人社群,將雙手延伸到不同地方,讓大家看到不是只有賺錢的地方才有華人。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跟印度結下更深的友誼,也希望在華人行動之後,會有更多的華人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我自己很喜歡這次的時光,感覺一個月太少,因為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陪伴生命也是需要時間,同時也感覺幸好只有一個月,因為我超想念台灣的火鍋、清湯。今年年底還需要再飛一次印度,今年的亞太青年營在印度舉辦,加上明年是印度中心的50周年慶,一起去共襄盛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