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流浪之旅之印度 那家連
印度的東北不像印度
人種不一樣:印度的那家連邦在印度的最右邊,與緬甸相接,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區,只有最大的城市迪馬普爾在平地上。我們在早上10:30抵達迪馬普爾,等待司機的同時望向四方,那家連的人主要是蒙古人種,只要我們幾個不開口說話,我們幾個台灣人跟他們也有點像。
信仰不一樣:那家連信仰基督教的人為多,抵達之後感受到濃濃的聖誕節氣氛,商店下午5點就開始全部打烊,回家為聖誕節做準備,街道上、店面外都掛有閃爍的霓虹燈點綴。禮拜天基本上也沒有商店開門,因為禮拜天是留給教堂與家人的時間。
食物不一樣:在印度的時候,最常吃到的就是雞跟魚,因為牛在印度是神聖的,不吃牛,而豬是回教的禁品,所以也找不到豬肉。但是那家連啥都吃,除了雞肉跟魚肉,也有牛肉還有很多的豬肉。口味上也不像印度其他地區在烹飪時加很多香料調味,更酷的是竟然吃的到黏黏的米飯。在這邊整個大快朵頤,天天餐餐都吃至少兩碗飯。
傾聽之屋
在迪馬普爾(Dimapur)住一晚,隔天和菡亭夫婦會合,我們一起坐車上山,山路90分鐘,距離那家連邦首都柯希馬(Kohima)30分鐘的小地方「族雜(Zubza)」,在這邊我們最主要是拜訪一對道德重整的長輩,80歲的尼克吐叔叔和67歲的克莉絲汀阿姨。
叔叔阿姨約6年前定居那家連,他們家超酷,設計也很特別,問叔叔怎麼會這樣設計房子的建築,叔叔說他自己沒有設計,全部交給建築師,因為建築師跟他說:「房子怎麼蓋你不用想,我已經知道你的房子長什麼樣子了。」這位建築師在當地聽說很有名,請他蓋房子要很多錢,但是他跟叔叔說:「如果你要回來居住,我就免費幫你蓋房子,因為我覺得你這個房子會有很多人來拜訪,在這間房子裡面大家可以傾聽彼此的話語。」就這樣這間房子取名叫「傾聽之屋(the house for listening)」,在這間屋子裡面不分年紀、種族、黨派、地位、職業,大家可以一起坐在一張桌子上面分享討論與交流。也因此叔叔阿姨的訪客很多,我們停留的12天裡,天天都有訪客,而叔叔的耐心與精神,阿姨的熱情與慷慨,讓我們這些後輩都很欽佩。
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在傾聽之屋的生活方式跟我在台灣很不一樣,台灣的社會讓人太方便,方便到很多事情都以為是理所當然。在這邊阿姨出去採購要開山路至少30分鐘,這途中路面狀況不佳,還要小心卡車與落石,感覺每趟出門都是生存之戰。叔叔家的Wifi壞掉,恰逢聖誕節沒人要幫忙修之外,壞掉的設備需要訂購一個新的,新的要從加爾各答運送過去,叔叔家三個禮拜沒有網路了,在台灣我們連30分鐘沒網路都很煎熬。房屋四周有太陽能電板,這是為緊急燈光儲電的,因為每天都有不定時的停電,有可能洗澡到一半就沒有電燈,下午5點天已全暗,會讓人家有錯覺以為已經8點了,每個電器的使用都要注意,因為電壓不穩,所以電器同時通電有可能就跳電。在那邊也沒有垃圾車來收垃圾,所有垃圾都要自己處理,出門盡量準備購物袋,瓶瓶罐罐洗乾淨後再繼續使用,紙類直接丟進火爐裡燒一燒,廚餘蒐集給鄰居家的豬,水資源更是要節省,因為浪費+乾季真的就沒有水可以使用。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台灣生活中不太去注意與思考的部分。
阿姨有一次說:「在這邊想要吃雞肉,要先去買一隻雞,還要找人幫忙殺雞,幫雞拔毛清洗,然後再剁雞,挑出自己要的部位之後,才能料理雞肉。」在叔叔阿姨家期間我就幫忙殺了三隻雞,當然操刀的不是我,我是旁邊的小助手,扎實的上了解剖學,還學習到不能只看外表,因為每隻雞看起來都不錯大大隻,一解剖之後才發現脂肪太多,沒啥肉,中看不重用。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部份,送禮的東西,台灣送禮現在多是禮盒,叔叔阿姨與鄰居的送禮是自己有什麼就送什麼,平時叔叔阿姨收到很多米,阿姨說他們從來沒有買過米,光吃人家送的就吃不完,聖誕節前後也收到三隻活生生還會動的雞,而我們出去拜訪別人前,阿姨會帶我們去家裡的菜園摘蔬菜帶過去。
吸取老人家的智慧
年底有另一家族也來「傾聽之屋」作客,同時跟四位老人家相處,造福我們這一群年輕人,看著他們的生活,想著與他們之間的談話,跟他們共同做一些事情,大家一起靜默聽良知、分享,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透過跟他們的相處,我們每個年輕人都有不一樣的觀察與學習。這四位老人家之間擁有超過50年的友誼,喜歡聽他們說年輕時候的經歷,喜歡問他們問題,也喜歡被他們問問題。
從山上回到平地
結束那家連的拜訪,我在印度的時間也來到尾聲,離開之前在菡亭家再住一個禮拜。回家,需要先從「傾聽之家」坐計程車下山回到迪馬普爾火車站,然後搭乘28小時的火車回到加爾各答,半夜發車,我們在車上睡了兩個晚上,當然火車還是誤點了,所以我總共在火車上33個小時,抵達加爾各答後再轉另一班火車4小時到哲雪普,再從車站換計程車回家,回家之路是兩天的時間。
很感謝這段時間在印度境內所有旅行都平安,也謝謝所有照顧接待我的朋友們。印度之後我要飛往歐洲啦,冷颼颼的雪國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