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這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營隊,我第一次參加一個營隊拿到的手冊沒有任何學員、輔導員的名字,因為除非到當天,什麼都是「不知道」,不知道學員人數多寡,不知道房間夠不夠,光是學員名單不知道,很多事情就不能提早做安排,分組、分房間這都是一大工程。第一天報到結束,統計出來的人數是117為學員。
這次的營隊內容不是我所熟悉的,很濃厚的天主教氣氛,營隊課程我老爹講了四堂課「你愛自己嗎?」、「EQ情緒管理」、「走出成長的迷思」、「如何過一個美好的人生」,其他的課程都是與認識、了解天主教有關,希望透過營隊可以幫助這一群高中生增加對信仰的認識與了解,進而從中認識自己,學習做自己。
高令營與以往我所參加的營隊第一個大不同:基礎點不同。以前參與的營隊活動基本上都是IofC的活動,提倡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鼓勵每個人一天從安靜聆聽心中良知的聲音開始,將自己的言行舉止放在四大絕對標準之下檢視(絕對誠實、絕對純潔、絕對無私、絕對仁愛)。營隊活動中會有很多的分享時間,不論是個人分享還是小組的分享,課程內容會多方課題的探討,但是最主要是以改變的經驗作為主軸。但高令營是在天主教精神下為出發點,一天的開始是晨禱或彌撒,晚上也都會有個晚禱,吃飯前要禱告,吃完飯要禱告,開會前要禱告,會議結束也是禱告,整體的營隊許多認識天主的課程,還有很多不同的儀式,光是做彌撒的方式就有很多種,祈禱也有許多形式。當中我們有一天出遊,IofC出遊通常都是單純的玩,建立友誼看看風景的時間,但是高令營的出遊是去朝聖,去了解耶穌當初被釘上十字架的心路歷程。高令營讓我對天主教有多一點的認識,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
.jpg)
第三個大不同:我的角色及定位。在台灣我手下有一批志工們,我是一個訓練者,我的工作是努力創造機會給他們,讓志工們有很多機會去發揮自己,我是個在幕後工作的人,我策劃而執行是別人,我已經很少很少跳下去做輔導員。這次在高令營中我是一個輔導員,我有兩個搭檔,我有17個學員要照顧,上有營長,我不再是那個負責做決定的人,而是一個要服從的人,但同時我也有訓練者的身分,我要懂得拿捏,除了照顧學員,我還要照顧輔導員,對學員給予機會,對輔導員也是一樣,營隊的整體進行,事務性工作我有時話也很多。不過當輔導員通常都是可以第一手接觸到學員,我這一小組17人,好久沒有帶這麼龐大的小組,剛開始或許大家彼此不熟悉,又是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每個學員話都不多,臉上比較沒表情,有問才會有答,經過6天的相處,明顯看到他們臉上的表情變多了,比較放得開,會主動開口說話,我們的關係從上對下慢慢到平等的位置,他們從一個遠觀的旁觀者漸漸參與其中,從被動變成主動,甚至到後面還有聯合起來會跟我開起玩笑,雖然我嘴上都說他們「皮在癢,不懂的敬老尊賢」,但是我喜歡這樣的相處互動。可惜的是好像才剛要認識他們,就已經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很捨不得。
第四個大不同:人數多寡。天啊!一個營隊學員超過100人,再加上20幾位的工作人員,總人數之龐大,人數的多寡給了團隊不同的挑戰。人數少,事情少又單純,儘管有突發狀況的發生,即便處理不當,影響也不至於太大,但是人數一多,事情就多,多且複雜,每一個小環節都變得很重要,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思考和注意,當營長的人真的很不容易。人數多在集合的時間上也久,掌控局面、管理秩序都不容易,人數多要顧慮的也多,特別是活動的設計,動線、位置的安排,每個活動我們都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有參與感,因為在外面一旁看戲很容易就感到無聊,我想這時輔導員就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台上台下要能夠互相配合幫忙,不然很多事情都在等待的時間中結束。
當然因為文化、生長環境的不同,活動的設計方式,學員的參與態度都跟台灣不一樣,另一個很妙的發現,大多數時候那群高中生就像我在台灣接觸到的一樣,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較多,時常安靜不下來,一到集合時間,人一聚集就開始說話,自顧自的聊起天來,玩起來,許多需要安安靜靜完成的活動,都是在吵吵鬧鬧中結束,專注力不夠持久,但是一到了祈禱、彌撒的時候,他們就想換了一個人,基本了尊重、安靜都有了,人可以定心,讓我了解到其實他們是可以做到尊重和安靜,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外面而非在自我身上,可以體諒別人,會察言觀色,只是他們願不願意做而已,生活和信仰還沒結合,還是兩碼子事,在信仰上他們已經被訓練的很好,但生活上的小細節還沒到位。
高令營讓我開了眼界,看看別人是怎麼樣辦活動,刺激了我的思考,累歸累但也是另一種的進修。這三天空檔時間我們再度回到南京休息,我也順便花時間清清我的頭腦,8月1日是大學生的夏令營,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