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來到南澳首府阿德萊得,這也是一個離海邊不遠的城市,雖然說也是大城市,但是跟印象中的大城是很不一樣,沒有鄰立的高樓大廈,只有非常市中心才有高樓,連麥當勞的招牌都與房子一般高。按照歷史紀錄,這應該是我第二次來到這城市,但是第一次是我5歲的時候來的,除了照片可以證明外,我是一點記憶也沒有。
探索城市?
雖然在這城市停留10天之久,但是我幾乎沒有進到市中心。在台灣除了去辦公室、辦活動、跟志工們約吃飯會出門,基本上我算是宅女吧,喜歡待在家裡,有網路有電腦就不無聊,之後又接觸禪繞畫,待在家裡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時間簡直不夠用,因此我從台灣宅到澳洲來,住在約翰叔叔、海倫阿姨家裡,很舒適,加上天氣冷,根本不想離開暖氣機,窩在房間看書、看戲、畫畫,偶爾抬起頭從房間大窗戶往外望,欣賞海倫阿姨的小花園,頗悠閒與享受。
不過遠來總是客,叔叔阿姨還是盡他們所能帶我出門走走,除了跟著海倫阿姨去教會幫忙,他們也帶我去散步看瀑布,一路還發現野生的無尾熊,叔叔阿姨有一女一兒,兩個孩子都住不遠,所以有時間也去他們的家串串門子,當然也因為他們的工作緣故,家裡的客人總沒少過,有的來開會,有的來聊天。
阿德萊得,除了約翰叔叔和海倫阿姨,還有另一對長輩麥克叔叔和珍妮阿姨,這兩對長輩都是我當年去印度參加「國際生命行動」訓練的精神導師,麥克叔叔跟珍妮阿姨住在靠海邊的郊區,我去他們家睡了兩晚,自己搭巴士前往,本來想說可以欣賞一下澳洲的鄉村風景,怎知一上車,好好睡,睜開眼睛兩個小時的車程被我睡掉一半。在麥克叔叔、珍妮阿姨家,每天都去海邊散步一下,很幸運地也被我看到海豚唷。
公?私?界線?
這兩對長輩跟我爸媽的工作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在為「道德重整(Initiatives of Change」的精神工作,道德重整是一個全球性的網絡,我爸媽也是在年輕時期透過大學社團認識這一塊領域,生命受到感動決定成為全職無薪的志工,在阿德萊得接觸的這兩對長輩也是一樣,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成為全職無薪志工直到現在,依舊在圈內活躍,積極支持也參與不同的活動,帶著改變從自己開始的信念,透過聆聽內在良知的聲音引導,一起為大同世界努力。
觀察他們的生活是我的一大興趣,喜歡尋找他們跟我爸媽之間的「相同」與「不同」。因為道德重整在澳洲墨爾本有一個訓練中心,很多活動、開會都在墨爾本,基本上叔叔阿姨在阿德萊得時都是透過網路電腦在工作,常常有網路電話開會。他們的生活沒有所謂的上班、下班打卡時間,家裡有一個空間是辦公的地方,常常是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有事情的時候外出,有客人的時候接待,晚上睡覺前還是會在電腦前再收一次email,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台灣的生活跟他們有共通性,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明確的區分公事、私事,所以我的生活中只有「有事」跟「沒事」。以前在學校,很多時候照表抄課,需要自己安排規劃的時間不多,而現在沒有太明確的上班及下班、一天工作8小時的規範,基本上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責任制,把該做的事情完成,也因此常常是早上8點進辦公室晚上10點才回家,而在做的事情又是做「人」的工作,很多的時候很難區分跟這個人碰面聊天,是公還是私?這樣的生活給我一個很大的學習,怎麼規劃安排自己的時間,怎麼在付出與照顧自己上找到平衡,怎麼為自己的生活設界線、為自己的時間設界線。
不同的文化與習慣
澳洲的吃,我覺得很簡單,連續幾個城市,不同家庭留宿,我發現他們吃的很簡單,好像煮也是一件簡單的事,還沒有見識到有一餐在煮東西的過程中,廚房跟我們家一樣亂的,(還是我們家是特別?)這邊的早餐千變一律,天天都是麥片+吐司,我習慣早餐變化多多,中餐是湯+麵包,有時有沙拉,不然就是把昨天晚餐剩的食物弄出來,晚餐比較有煮,但是只有主食比較下功夫,剩下的就燙燙青菜,弄個飯或是馬鈴薯,跟中國文化的「吃」很不一樣。在家裡每次都是所有的菜都在我眼前,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吃,但在這邊是一道一道慢慢出菜,常常以為只有湯配麵包,我愛湯也愛麵包,喝了兩碗湯之後,我差不多飽了,阿姨才說我們接下來還有……,讓我每一餐都不知道該怎麼吃,又不想讓自己撐死,也不想讓自己吃不飽。
因為都是住在長輩家,高齡的長輩,平均年齡有70歲,各有兩個小孩,但是完全獨立自己住,不像台灣的印象至少兒子媳婦會跟爸爸媽媽同一屋簷生活,所以當他們各自在換新家的時候,沒有考慮過要留個房間給小孩之類的,只有主臥室跟客房。家裡的規劃也挺有意思的,家裡有兩個客廳,一個有電視,一個沒有電視,感覺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空間,不像我在我房間裡,上網、看書、畫畫、吃飯、看電視、睡覺等等全部的事情(只差不能上廁所跟煮飯)都使用同一個空間。
敦親睦鄰
來到澳洲最不習慣的是買東西,店員可以跟你哈拉兩句,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可以很友善的跟你天南地北聊起來,連在餐廳不得已併桌的彼此,也可以好像是認識的人一起吃飯聊天。這樣的裝熟聊天讓我很不自在,心裡也在堤防著「你有別的企圖嗎?」
叔叔阿姨的工作常常是家裡,但是我發現他們跟社區交朋友的能力都很強(外國人都很強),認識每個住在同一條街的鄰居,會互相關心與幫忙。道德重整提倡自發性的行動,我發現這幾對長輩身上,這樣的能力是很強的,因此除了主動去認識鄰居,他們還會主動幫忙安排聚會,一個月一次大家一起烤肉,或是一個月一次聚餐做有主題的分享與討論等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讓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不只近也有深度。
我的下一站,墨爾本,叔叔阿姨都跟我說我去墨爾本,生活就會忙碌豐富起來,可以見的人很多,活動也有,感覺悠閒的的生活暫告一段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